资源描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西医结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研究反流性食管炎(RE)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组织的黏膜炎性病变,严重者可合并食管溃疡或狭窄甚至癌变。临床上多表现为胸骨后灼热、疼痛、泛酸、恶心呕吐等症状Elio近年来,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2010年1月〜2011年8月收治反流性食管炎患者56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泛酸,或伴吞咽梗阻感、胸骨后烧灼样不适,均经电子胃镜食道检查,符合符合《中医诊断与鉴别诊断学》的诊断标准[1]。56例中男25例,女31例;年龄21〜69
2、岁,平均41❷5岁;病程1个月〜12年。5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8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方法:对照组采用兰索拉吐30mg,2次/日,早晚空腹服用。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辨证施治。其辨证分型为:①胃阴不足型:患者主要表现为咽喉有异物感,吞咽疼痛,胸骨后灼热痛,小便短赤,大便干,口干,脉沉细或细数。舌质红而干、苔少。治疗原则为养阴和胃,清热解毒。方药应用叶氏养胃汤合麦门冬汤加减。方药组成:太子参20g,金银花15g,沙参15g,天花粉15g,知母15g,石斧15g,生地15
3、幻玉竹15g,麦冬15g,半夏9g。②脾胃虚寒型:患者主要表现畏寒肢冷,神疲乏力,泛吐清水,食后胃月完胀满,胸骨后闷痛,大便澹泻,舌淡体胖有齿痕,脉细弱。治疗原则为温中散寒,健脾和胃。方从黄茂建中汤、附子理中丸加减。方药组成:党参30g,炙黄罠30g,瓦楞子20g,白术10g,附子10g,桂枝9g,木香6g,砂仁6g,炙甘草6g,吴茱萸5g,干姜5go③邪热壅滞型:由于食用了不卫生的食物引起的,主要表现为口干,泛酸,胸膈烦热,胸骨后烧灼样疼,脉数,舌质红,苔黄。治疗原则为清热祛邪、导滞和胃。方药应用泻心汤合左金丸内加味。方药组
4、成:蒲公英15g,茯苓15幻白术12幻姜半夏10幻枳实9幻黄苓6g,黄连6g,大黄6g,吴茱萸3go辨证加减:若腹胀者,可加佛手10g,枳壳10go若口干舌燥,舌红苔少,可加生地10g,麦冬10g,沙参20g。④肝胃郁热型:患者主要表现为心烦,胸骨后灼痛,咽有异物感,口苦,大便秘结,苔黄舌红,脉弦数。治疗原则为疏肝清热、和胃降逆。方药为化肝煎合旋覆代赭汤化裁。方药组成:代赭石30g,乌贼骨20g,茯苓15g,蒲公英15g,牡丹皮15g,旋覆花15g,黄苓10g,大黄9g,枳实9g,柴胡9g,梔子9g,青皮6g。以上各药均水煎,
5、连续治疗8周为1个疗程。疗效判断标准:①治愈:症状、体征消失,胃镜检查,食道黏膜为0级;②显效:症状、体征缓解,胃镜检查,食道黏膜由II级和III级转为I级,病理改变由重度和中度转为轻度;③有效:症状体征部分缓解,胃镜检查,食道黏膜由III级转为II级,病理改变由重度转为中度;④无效:症状体征不变和加重,胃镜检查食道黏膜及病理无改变或者加重。结果两组治疗8周后临床症状变化:两组症状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❷05),经过治疗8周后,治疗组烧心、泛酸、胸骨后疼痛等症状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V0❷05),两组治
6、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V0❷05)o见表lo临床疗效: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❷4%,对照组为82^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V0❷05)。见表2。讨论反流性食管炎是指胃与小肠的内容物反流进食管引起的食管黏膜损害,是上消化道运动障碍性疾病。中医无食管炎的病名,可以根据其临床表现而将其归属于“吞酸”“吐酸”“胸痹”“噎食”“噎膈”,甚至“吐血”等范畴。中医认为食管属于胃的范畴,食管是胃腑受纳水谷之关,是食管吞咽食糜存留之处,两者互相连接,彼此影响,不可分割。中医认为脾主升,司受纳,脾气健升,胃气和降,此属生理
7、之常。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此属病理之变。由此可见,食管疾病之病位在食管,而病机在脾胃。本组根据患者病情进行辨证施治,结合西医治疗,达到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达96❷4%,高于对照组(82^1%),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参考文献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胃食管反流病治疗共识意见(2007,西安)[J].中华消化杂志,2007,27(10):689.2刘德远,徐桂芳.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进展[J]•西藏科技,2005(12):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