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微乳头特征在新诊断卵巢交界性肿瘤中的意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微乳头特征在新诊断卵巢交界性肿瘤中的意义肿瘤学家(中文版)TheOncologist(ChineseEdition)2011年2月第16卷第2期Vol.16,No.2,February2011Disclosure:MarioM.LeitaoJr:Honoraria:Genzyme.IntuitiveSurgical卵巢是较易发生“肿瘤”的器官。幸运的是,大部分的卵巢肿瘤属“正常”或“良性”,除部分需手术"移除”夕卜,多无长期不良影响。另有部分浸润性肿瘤具有侵袭性、易复发,最终导致患者在短期内死亡。最后,还有一类卵巢,虽大部分时间能“循规蹈矩”,但也会苗现卵巢外播散、复发,
2、甚至导致死亡。1971年,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认识到此类肿瘤的存在,并将之命名为卵巢交界性肿瘤[1],又称“低度恶性潜能肿瘤”。嗣后,围绕如何命名这类“无很强进展性”但又非“特别良性”的肿瘤,尚存争论。围绕这类肿瘤的不同命名常使临床医生产生混淆,由此导致各种不适当、非必耍的治疗。患者多自行将之贴上“恶性”或“癌”的标签,常年焦虑不安。为避免肿瘤复发,接受了不必要的放射治疗。更有甚者,还接受了毒性更人的化疗。受害最大的当属尚未结婚生子的年轻患者。基于此,作者推荐使用“交界性”这一术语来命名。在初次确诊的卵巢交界性肿瘤中,80%以上局限于卵巢(FIGO分期为I期)[2]
3、。无论如何命名,I期卵巢交界性肿瘤患者的10年生存率基本上为100%(非精确数字)[2]o此类患者应告知可“安度余生”,无需接受任何附加的手术或治疗。在确认无明显卵巢外侵犯的情况下,无需反复接受影像学检查。对FIGO分期为II—IV期(伴卵巢外转移)的卵巢交界性肿瘤患者而言,死亡风险略有升高,但II期和III期患者的10年生存率仍分别高达98%和96%[2]。"期卵巢交界性肿瘤患者所占比列不足5%,即便如此,其十年生存率亦近80%[2]o因肿瘤原因直接导致的死亡虽然很少但毕竟是存在的,其屮多数发生在确诊多年后。很多研究人员致力于发现提示卵巢交界性肿瘤预后不良的高危因素。在
4、这类表现为“惰性行为”的肿瘤中,,找到提示较强侵袭性的生物学特征指标是至关重要的。在此过程中,若干特定的“名词”和“危险因素”不断被提出,并且相应地增加了患者接受过度治疗和随访复查的风险,但患者预后未获改善。Burks等提出了一个新名词——微乳头型浆液性癌,以定义某些具有较强侵袭性的卵巢交界性肿瘤[3],并认为交界性肿瘤的微乳头结构与患者预后不良相关。这与以往Katzenstein等的结果相左[4]。自Burks之后,包括Uzan等在内的多数学者[5]对此持反对意见,认为微乳头结构与预后不良间并不相关,尤其是在评价时候存在卵巢外浸润性种植时[6—15]。对病变仅限于卵巢内
5、的I期患者而言,即便存在微乳头结构,也不意味着预后不佳。回顾以往研究,在70例有微乳头结构的I期交界性卵巢肿瘤患者中,仅1例(1.4%)最终复发和死亡,截至文章发表吋,其他患者均生存良好,也无疾病复发证据[3,7,8,11,13—15]。将“腺癌”一次与此类肿瘤联系起来,无论对患者还是医生,均无益处。卵巢外浸润性种植是目前公认的唯一预后不良因素。Seidman和Kurman[6]在一篇与Burks研究[3]类似的姐妹论文屮认为:“研究结果明确提示,浸润性种植是与卵巢交界性肿瘤不良预后相关的最重要因素”。嗣后,诸多学者就微乳头结构与浸润性种植的相关性做了评估,并达成共识[8
6、,9,11-15]原发性卵巢肿瘤的微乳头结构与卵巢外浸润性种植并无临床相关性。不论是否伴有微乳头结构,浸润性种植是唯一提示卵巢交界性肿瘤预后不良的因素[8,9,11-15]。事实上,典型交界性卵巢肿瘤伴浸润性种植者与微乳头型伴浸润性种植者预后一样差。有学者提出微乳头结构与浸润性种植相关[3,6,15,16],但未获相关研究证据支持[9,13]。尤需注意的是,不要过度诠释来自于上级医院的研究结果。因为这些中心多集中收治预后不良的病例,可能导致研究结果受到影响和偏倚。对有明确病理学证据、情况良好的患者而言,无需治疗或到上级医院咨询。据笔者所知,Uzan等[5]比较了大量进展期
7、卵巢交界性肿瘤患者和伴有微乳头结构的典型卵巢交界性肿瘤患者资料。虽然SmithSehdev等的研究纳入的微乳头型肿瘤患者数量最多,但并未将之与典型的卵巢交界性肿瘤进行比较[7]。作者采用了严格的现代病理学标准,但因死亡病例过少,难以分析总生存数据。但这些研究提供了另一重要结果,即再次证实了微乳头结构并非独立的预后因素。这些研究的主耍不足之处包括:回顾性研究的自身缺陷;对状态良好、诊断多年后方有事件发生的患者群体而言,随访相对较短等。事实上,临床上除手术外,不管对此类肿瘤冠以何种命名或施以何种化疗方案,并不改变患者预后[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