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992279
大小:2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17
《河道综合整治促低碳城市建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河道综合整治促低碳城市建设摘要:杭州市区河道是杭州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多次综合整治,已使河道在交通低耗低排、植被绿化增加碳汇、改善环境倡导低碳生活等低碳城市建设方面发挥作用,低碳出行和增加绿化直接促进了低碳城市的建设,而环境的美化鼓励低碳生活起到了间接促进作用。河道受自然和人为损毁的影响很大,唯有低碳城市的建设才是河道整治的根本保障。关键词:河道;整治;低碳城市中图分类号:F299.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3-0077-032010年杭州被国家列为低碳试点城市,因此,杭州市委、市政府已专门成立了“杭州市低碳城市建设领导小组”。20"年
2、5月5日,《杭州市“十二五”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简称《规划》)在北京通过专家评审。《规划》分析了杭州低碳发展的条件和背景,提出了杭州市“十二五”低碳城市发展的思路和目标,规划了建设低碳产业集聚区,构建低碳产业载体;推广利用清洁能源,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加大森林城市建设,构建固碳减碳载体;加强低碳技术研发应用,构建低碳创新载体;优化城市功能结构,构建低碳建筑载体;建设低碳示范社区,构建低碳生活载体;发展公共交通,构建低碳交通体系;推行特色试点工程,构建示范城市载体等8个方面的发展任务和十类示范建设工程口]。低碳城市建设瞬间成为杭州市政府部门、新闻单位、专家学者、寻常百姓的热门话题,
3、也使杭州城市建设目标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杭州素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美誉,历史悠久、风景优美。而杭州城市独特的河道人文景观资源丰富,经过综合整治,在杭州低碳城市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一、杭州市区河道的综合整治杭州有着江、河、湖、山交融的自然环境。全市丘陵山地占总面积的65.6%,平原占26.4%,江、河、湖、荡、水库等占8%0杭州西北部和西南部系浙西中山丘陵区,东北部和东南部属浙北平原,江河纵横,湖泊密布。市区范围内江、河、溪、湖、库、塘、湿地、泉、渠、海齐全。以强潮闻名于世的钱塘江穿越市区;以千年运河为骨干的北部水网地区,河塘密布,仅绕城公路之内有河流140余条;西湖明珠
4、镶嵌在城市中心;城市西部溪流纵横,并蕴藏丰富的优质泉水;蒋村、钱塘江沿岸保留着湿地景观;钱塘江南岸萧山以及下沙地区,自然河道与人工渠道相结合,形成水网系统[2]0杭州市区河道历史悠久,但是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许多临河建筑物与水争地,盲目填河、缩河,使原有的自然水系遭到人为破坏,造成河道填堵、水系萎缩,对城区的防汛排涝及河网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十分有害;一些老河道的护岸工程建设年代早,结构老化,墙体破损,防洪标准低,成为汛期隐患;市区许多河流为无源水体,依靠降水补给,水源补充不足,造成河道调节能力弱,自净能力差。由于城乡水污染防治基础设施薄弱,工农业、生活污水排放失控,使水体遭受严
5、重污染,被监测河流中劣等类的内河占一定数量;同时管理体制不畅,存在''多头”治水局面,导致河道整治标准不一,部门协调难度大,也严重影响河道治理效率。除此之外,在以往的城市防洪规划及建设工作中,着重强调水利方面,而对通过河道改造城市环境方面的目标和要求不够明确[3]。杭州市区河道大规模整治,是以1983年中、东河整治工程为标志,至2005年已完成了三轮。第一轮从1996年至2002年7月,第二轮从2002下半年至2005年底,第三轮从2004年4月至2005年底,三轮共整治河道18条,总体取得了一定成效。杭州市区河道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自2007年开始全面铺开,坚持截污、清淤、
6、驳坎、绿化、配水、保护、造景、管理位一体”和“以河道整治带保护、带开发、带发展”的方针,依据'‘水生态、水文化、水景观、水旅游、水开发、水安全、水交通”的评价标准,将291条河道分为4个整治等级,对不同整治等级、整治标准的河道采取不同的综合整治措施[4]。2008年,在市河道整治工程指挥部的基础上,杭州市市区河道整治建设中心正式挂牌成立,成立后的市区河道整治建设中心,将担负着在5年内完成绕城公路内1000多公里河道的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任务,同时开通2条水上旅游线路[5]。经过30余年的综合整治,杭州的河道已经有了明显的改观,在城市交通绿化和宜居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也直接或者间
7、接地促进了杭州低碳城市的建设。二、低碳城市建设在全球气候变暖的严峻形式紧逼下,联合国提出了降低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即低碳。低碳城市是在这一框架下的具体体现,所谓低碳城市是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6]。低碳城市没有固定的模式,城市由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历史传承、文化积淀各不相同,低碳城市发展路径不可能完全相同[7]。相关专家提出了“六位一体”的低碳城市建设模式,从低碳经济、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