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981945
大小:932.29 KB
页数:38页
时间:2019-10-17
《[工学]自动控制系实验指导书电力电子技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河南机电爲尊专科禽嗾《电力电&技术及盜用》实验专业自动化教研室编2008年8月目录实验一:单相桥式半控整流电路实验实验二:三相桥式全控整流及有源逆变电路实验实验三:单相交流调压、调功电路实验实验四:三相交流调压电路实验实验五:SCR、GTO>MOSFET、GTR、IGBT特性、驱动与保护电路实验实验六:升、降压与复合斩波电路实验实验七:三相正弦波脉宽度调制(SPWM)变频原理实验实验八:全桥DC-DC变换电路实验实验九: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实验实验十:单相斩控式交流调压电路实验实验一单相桥式半控整流电路实验一、实验目的1.加深对单相桥式半控整流电路
2、带电阻性、电阻电感性负载时各工作情况的理解。2.了解续流二极管在单相桥式半控整流电路中的作用,学会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和解决。二、实验设备和仪器序号型号备注1DJK01电源控制屏该控制屏包含“三相电源输出”,“励磁电源”等儿个模块。2DJK02晶闸管主电路该挂件包含“晶闸管”以及“电感”等几个模块。3DJK03-1晶闸管触发电路该挂件包含“锯齿波同步触发电路”模块。4DJK06给定及实验器件该挂件包含“二极管”等儿个模块。5D42三相可调电阻6双踪示波器自备7万用表自备三、实验内容及要求1.实验内容(1)单相桥式半控整流电路带电阻性负载。(2)单相
3、桥式半控整流电路带电阻电感性负载。(3)单相桥式半控整流电路带反电势负载(选做)。2.实验要求(1)阅读电力电子技术教材中有关单相桥式半控整流电路的有关内容。(2)了解续流二极管在单相桥式半控整流电路中的作用。(3)掌握单相桥式半控整流电路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失控现象?(4)在加续流二极管前后,单相桥式半控整流电路中晶闸管两端的电压波形如何?四、实验原理及步骤1.实验原理本实验线路如图1—1所示,两组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均在DJK03-1挂件上,它们由同一个同步变压器保持与输入的电压同步,触发信号加到共阴极的两个晶闸管,图中的R用D42三相可调电阻,
4、将两个900Q接成并联形式,二极管VD1、VD2、VD3及开关S1均在DJK06挂件上,电感5在DJK02面板上,有lOOinH、200mH.700mH三档可供选择,本实验用700mH,直流电压表、电流表从DJK02挂件获得。一一•相电源输出DJKO挂件触发电钢齿波fch发电略11图1—1单相桥式半控整流电路实验线路图1.步骤⑴将DJK01电源控制屏的电源选择开关打到“直流调速”侧使输出线电压为200V,用两根导线将200V交流电压接到DJK03-1的“外接220V”端,按下“启动”按钮,打开DJK03-1电源开关,用双踪示波器观察“锯齿波同步触发电
5、路”各观察孔的波形。(2)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调试:其调试方法与实验九相同。令"二0时(RP2电位器顺时针转到底)a=170"。(3)单相桥式半控整流电路带电阻性负载:按原理图1—1接线,主电路接可调电阻R,将电阻器调到最大阻值位置,按下“启动”按钮,用示波器观察负载电压山、晶闸管两端电压和整流二极管两端电压%的波形,调节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上的移相控制电位器RP2,观察并记录在不同a角时山、Uvt、%的波形,测量相应电源电压D和负载电压山的数值,记录于下表1中。(计算公式:Ud=0.9U2(l+cosa)/2)(4)单相桥式半控整流电路带电阻电
6、感性负载①断开主电路后,将负载换成将平波电抗器h(700mH)与电阻R串联。②不接续流二极管VD3,接通主电路,用示波器观察不同控制角a时山、Uvr.Uvdi>Id的波形,并测定相应的U2、山数值,记录于下表2屮:③在a=60°时,移去触发脉冲(将锯齿波同步触发电路上的“G3”或“K3”拔掉),观察并记录移去脉冲前、后Ud、UvTInUvT3、UvDl,UvD2.Id的波形。④接上续流二极管VD3,接通主电路,观察不同控制角a时Ud、Uvo3>Id的波形,并测定相应的U2、5数值,记录于下表3屮:⑤在接有续流二极管VD3及a=60。时,移去触发脉冲(
7、将锯齿波同步触发电路上的“G3”或“K3”拔掉),观察并记录移去脉冲前、后Ud、Uvti、UvT3、UvD2、Uvd】和【d的波形。(5)单相桥式半控整流电路带反电势负载(选做)要完成此实验还应加一只直流电动机。①断开主电路,将负载改为直流电动机,不接平波电抗器b,调节锯齿波同步触发电路上的RP2使6由零逐渐上升,用示波器观察并记录不同a时输出电压山和电动机电枢两端电压山的波形。②接上平波电抗器,重复上述实验。五、实验记录表1a30°60390°120°150°U2Ud(记录值)Ud/U2Ud(计算值)表2a30°60°90°11Ud(记录值)Ud/
8、U2Ud(计算值)表3a30°60°90°U2山(记录值)Ud/U2山(计算值)六.实验结果分析及结论实验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