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朴瀚罗)

当代文学(朴瀚罗)

ID:43974755

大小:844.76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9-10-17

当代文学(朴瀚罗)_第1页
当代文学(朴瀚罗)_第2页
当代文学(朴瀚罗)_第3页
当代文学(朴瀚罗)_第4页
当代文学(朴瀚罗)_第5页
资源描述:

《当代文学(朴瀚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二节当代文学简介当代文学是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文学。新时期文学新时期文学主要是批判和否定“文革文学”,回归“十七年文学”。80年代文学超越了“十七年文学”,回归“五四”进而学习西方,完成“现代性”。90年代文学则是沿着“五四”方向前行,充分借鉴西方,继承传统,文学体制双轨制。新世纪文学不再有学习的目标,而是独立自主地发展,处于“自由”与“自为”的状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人民政权的建立,为更广泛地吸取与借鉴中外文化遗产提供了精神与物质的可靠保证。对50、60年代新中国文学创作起着重大影响的仍然是俄罗斯、苏联和西方进步文学。由于作家贯彻党的文艺方向,长期深入工

2、农兵群众的生活,从理论到创作实践上都努力追求文学的民族化与群众化。批判地吸收与借鉴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精华,反映中国人民的历史与现实生活,成为许多作家艺术探索的中心,并且取得了可观的成绩。起源发展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在摆脱了思想与文化的10年禁锢之后,文学的现代化与民族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经过“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曲折,1979年召开的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在解放思想、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重新明确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特点1新中国的作家坚持真实地、历史地、在现实的变革和发展中反映生活,自觉地把革命现实主义即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最根本

3、的创作原则与方法。50、60年代逐渐形成了代表社会主义新中国文学的主导性风格与特征,即注重题材与主题的重大性与时代性,自觉追求具有“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的史诗性。特点2思想上艺术上的这些特点,在《红旗谱》、《创业史》、《红岩》、《茶馆》等优秀作品中,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及时代特色的主导性风格的初步形成,无疑表现了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日见成熟的趋向。特点3“文化大革命”中政治生活的逆转,人为地遏止了正在发展着的上述文学趋势,粉饰与歪曲现实的文学逆流却获得恶性发展,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革命现实主义传统获得了恢复与发展,以题材的广阔性、揭露生活矛盾的深刻性与塑造人物性

4、格的丰富性构成了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要特征。特点4社会主义文学的批判功能与歌颂功能得到了辩证的统一;作家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揭露与鞭挞阻碍民族振兴的腐败和消极的事物和现象,歌颂和赞美振兴中华、建设四化的伟大事业中新的思想感情和新的人物。特点5王蒙等一批作家还以“拿来主义”的态度,从多种流派中吸取艺术养料,以丰富、发展革命现实主义的艺术表现力,作品的表现手法、艺术形式有了新的开拓,进行了多方面富有创造性的探索,充分显示了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生命活力。拿来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评价一、无论生活前行的脚步多么沉重和艰难,岁月的流逝却总是无情而

5、迅疾的。二、在当代文学的分析和评价上,还存在一种“分离主义”的倾向,那就是只谈文本,不及其余。三、事实上,评价当代文学的难度还在于,我们所面对的,不是一个结构单一、性质纯粹的对象世界。五个迥然1949-1966属于“十七年文学”,“文学为政治服务”无疑是被普遍认同和接受的规约,而这个时期的作家对生活的观察和理解。1966-1976年属于“天下熬然若焦”的“文革”时期,文学直接被当作“斗争”的工具。1976-1989的“新时期”文学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复苏气象。诗歌是获得解放的人们表达情绪的最好手段。1989-1999十年的文学,虽然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看做“新时期”文学的延续。

6、1999-2009属于“新世纪文学”,在这个时期,文学虽然进一步市场化,“80后”成为媒体和市场炒作的新的热点。在60年的相对长时期中,出现过两次高峰时期第一次高峰第一次高峰是上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出现了《红旗谱》、《青春之歌》、《红岩》等一批红色经典作品第二个高峰第二个高峰是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即所谓“新时期文学”,赓续出现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改革文学等一大批作品。应该说这两个时期的文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即作品与作家与生活的联系,反映社会、历史的广度、高度、深度,文化含量的充沛,精神的积极向上,激情与理想主义,都十分感人。代表人物及其

7、著作有:鲁迅《呐喊》、《彷徨》老舍《茶馆》、《骆驼祥子》郭沫若《女神》闻一多《红烛》、《死水》叶圣陶《倪焕之》、《夜》冰心《春水》、《樱花赞》茅盾《幻灭》、《春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