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968547
大小:26.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17
《探析血小板输注临床无效及预防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探析血小板输注临床无效及预防对策【关键词】血小板输注;预防对策;临床无效血小板输注是治疗各种因血小板数量或功能异常而引起出血的患者进行的主要措施,以达到止血或预防出血的目的,近来随着成分输血的推广,临床上对血小板输注的需求逐年增加。但是,血小板输注是否科学、合理、有效,是值得关注的。本文将对临床输注血小板中应注意的问题及相应对策做一一探讨。❷1输注血小板的适应证❷1.1治疗性血小板输注❷1.1.1血小板生成障碍引起血小板减少[1]这是血小板输注的主要适应证,常见各种原因引起的骨髓抑制或骨髓衰竭,使血小
2、板减少,导致出血。多需要进行血小板输注。01.1.2稀释性血小板减少[1]因库存全血或红细胞中无有功能的血小板,大量输注时会引起稀释性血小板减少。稀释性血小板减少的程度可根据患者自体血容量被替换数来推测。只有当继续输血,血小板进一步稀释而致血小板计数更低时,有出血倾向或伴有出血时才输注血小板。❷1.1.3血小板功能异常引起的出血[1]有的患者,虽然血小板计数正常,但功能异常。当这些患者出现威胁生命的大出血时,需要输注血小板以及时控制出血。❷1.2预防性血小板输注预防性血小板输注是指通过输注血小板使各种
3、血小板生成障碍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提高到某一安全水平,防止出血。一般认为,下列情况需要预防性输注血小板:❷1.2.1PLT<20X10❷9/L,并伴有导致血小板消耗或破坏增加因素,如感染、发热、脾肿大、DIC等。❷1.2.2病情稳定,无发热,出血,血管异常,PLT<10X10❷9/L者[1]。❷1.2.3PLT<5X10❷9/L无论有无出血症状,均必须输注血小板,因为这种患者很容易发生内脏出血,特别是严重的颅内出血,一旦发生出血,后果严重,不但会使血小板的使用量增加,而且使同种免疫反应和病毒传播的风险增加
4、[1]。❷2血小板输注及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血小板输注可降低因血小板减少所引起的严重出血,并已成为血液病及肿瘤患者放疗、化疗的重要支持疗效。而血小板输注无效是血小板输注治疗中的一大障碍,已越来越被临床和重视[2]。由于临床上绝大多数患者的输血仅考虑红细胞系统的血型相合,而不做血小板系统和人类白细胞抗原的检测。因此,有部分患者在输注血小板后,血小板计数值未达到预期值,发生了血小板输注无效。在输注血小板时最好ABO血型同型输注。因为血小板膜上也有ABO血型系统抗原。同时,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另一个主要
5、因素;一是非免疫因素,与患者的临床状况和输注量不足有关;二是免疫因素,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PA)抗体、ABH抗体等有关。在非免疫因素中,患者的临床状况只能在各自的状况下作血小板输注前后的比较。❷3输注血小板疗效判断[3]血小板的输注疗效可根据实验室指标和临床疗效来判断,实验室通常以检测输注后血小板计数升高值及血小板存活情况来作为血小板输注疗效的评价标准,由于血小板输注后患者出血症状改善程度不易量化,因此常以输注后血小板校正指数(correctedcountincreme
6、ntCCI)作为量化的判断依据:输注1h后的CCK7500或输注24h后的CCK4500应考虑输注无效。有文献报道免疫因素是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主要原因,占血小板输注无效的30%〜70%[4]。在多次输血或输注血小板后,患者体内可产生相关的抗体,并能引起血小板活化、破坏、导致血小板数目下降、出血倾向或血栓。令4小结随着输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存在的问题也逐渐被人们发现。同时血小板用量的增加,传统手工制备浓缩血小板由于供血者血液中的血小板含量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致使血小板的含量没有很好的保证。近年来开展的
7、血小板分离机单采血小板,含量高,容积少,残留的白细胞少,这样不但止血效果好,因白细胞HLA引起的同种免疫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率大幅下降,因一个治疗量来自单个的供体,使受血者接触抗原和发生免疫反应的机会大大降低,可显著降低无效性输注的发生概率[5]。总之,科学、合理、有效使用血小板一直备受关注,对需要输注血小板的患者,预先进行血小板抗体筛选,选择合适的血小板输注这样可有效避免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发生,可以大大提高血小板输注疗效,从而使患者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将输血风险降到更小。参考文献❷[1]高峰.临床
8、输血与检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53❷154.❷[2]卢焕兴,李春娇.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输注的疗效观察.中国医学检验杂志,2008,12(6):321❷322•❷[3]高峰.临床输血与检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55.❷[4]梁志伟.65例血小板输注无效相关因素分析.临床研究,2005,2(11):62❷63•❷[5]詹卓玲,温秀明•成分输血的临床应用调查与分析.实用医技杂志,2006,11:1819.❷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