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966835
大小:52.9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10-17
《水稻褐飞虱发生规律及防控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水稻褐飞虱发生规律及防控策略水稻褐飞虱是建阳市水稻生产的主要害虫,近年来褐飞虱曾多次暴发成灾,给水稻生产造成严重损失,重发年份发病面积可达9万亩左右,如防治不力,会造成粮食损失600万〜950万kg。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寄主条件适宜、气象因素有利、用药不太合理、防治不够及时等因素造成的。因此,实施治理措施,尽快控制稻飞虱危害,对确保建阳市粮食安全生产,有效降低外迁虫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发生规律褐飞虱是一种典型的迁飞性害虫,为喜温性害虫,在福建省不能越冬。成虫有趋光性、趋绿性和远距离迁飞特性,其成虫主要生长在嫩绿茂密的稻田,卵多产在稻株下部叶鞘及嫩茎组织内,产卵痕呈长条形,初期像开水烫过的
2、暗绿色,后变褐色。褐飞虱生育的最适温度是22°C-28°C,相对湿度80%以±o盛夏不热、晚秋不凉,凉夏暖秋、多雨湿润是种群增殖和危害的有利条件,夏季日最高温度^33.5°C或日平均温度>3(TC对褐飞虱有抑制作用,高温持续时间越长抑制作用越强。秋季日平均温度低于17.5°C,严重影响其生存和危害。褐飞虱成虫寿命长,产卵期长,产卵量大。褐飞虱雌成虫寿命为15〜25d(在17°C-20°C时寿命长达30d)o雌成虫繁殖力强,每头产卵150〜500粒,多的(特别是短翅型成虫)可达700〜1000粒;产卵盛期历时10〜15d,产卵高峰期通常持续6〜10d。褐飞虱一般在7月中下旬以后迁入,通常在台
3、风等由南向北的气流过境时形成迁入峰。每次迁入的成虫,数量一般不会特别大,不足以立即对田间水稻造成大的危害,通常在田间繁殖一两代,虫量才会增加到足以对水稻造成危害的程度。2褐飞虱对水稻的危害方式褐飞虱是累积性危害水稻,主要危害期在水稻圆秆拔节期至乳熟期。2.1直接刺吸危害以成虫、若虫群集于稻丛基部刺吸茎叶组织汁液,刺吸取食时分泌的凝固性唾液形成口针鞘,阻碍稻株体内水分和养分输导。虫量大、受害重时引起稻株基部变黑,水稻瘫痪倒伏,俗称“冒穿”、“虱烧”、“透天”等。2.2间接危害传播或诱发水稻病害褐飞虱产卵时刺伤稻株茎叶组织,形成大量伤口,促使水分由刺伤点向外散失。同时输导组织被破坏,同化作用减
4、弱,加速水稻倒伏,易使稻株失水和感染菌核病,其排泄物滋生霉菌,还会影响水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3稻褐飞虱大发生征兆3.1长、短翅型的发生动态稻褐虱成虫具明显的翅两型现象,即同一种群可产生长翅型和短翅型两种个体。短翅型属于定居繁殖型,其产卵前期短、产卵期长且产卵量大,短翅型成虫数量的激增,预示着田间种群数量即将迅速增长;短翅型成虫雌性比例大、寿命与产卵历期长,产卵量多,繁殖力比长翅型强。因此,稻田内短翅型成虫的大量出现,是褐飞虱虫量将迅速增加的预兆,也就意味着该虫即将会暴发成灾,必须引起警惕。长翅型成虫的出现或数量突增,表明有外地虫源迁入或本地虫源即将迁出。因此,长、短翅型的发生动态是该虫数
5、量预测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可及时准确地预测预报该虫的暴发危害、分析虫源性质,并能及时有效地进行防治。3.2水稻植株含氮量氮肥的过量施用被确认为是诱发褐飞虱种群暴发的关键因素之一。褐飞虱喜欢在施用氮肥的水稻植株上取食和产卵,在高含氮量植株上的取食速率加快、蜜露分泌增多、口针刺探次数少、若虫存活率高、卵巢大和生殖力强、种群暴发频率高。氮肥对褐飞虱种群生态适应性的影响还有一定的世代累积效应,长期连续取食含氮量高的稻株时褐飞虱的种群参数显著增加。稻株含氮量和若虫密度对褐飞虱生殖力的作用最大,特别是在低氮稻株上若虫密度对褐飞虱生殖力的作用更为突出。在高含氮量稻株上的卵孵化率均随若虫密度的增加而有所下降
6、,但在相同含氮量稻株上卵孵化率的差异均不显著。由于氮肥施用较多的水稻可承受高密度的褐飞虱,提高了它们的迁出临界密度,减少了褐飞虱在克服逆境过程中的种群损失,从而造成更高的密度和更重的田间危害程度。3.3气象条件褐飞虱的迁徙是一种利用气象条件进行的被动性迁徙,褐飞虱在虫源地起飞之后,乘上升气流进入高空大气流场随风飘移,当遇有下沉气流时被动降落。褐飞虱在某地出现的多少与输送地虫源多寡、输送地升空条件、途中输送条件、接收地降落条件等紧密相关。气温、降水、湿度均对褐飞虱的迁入、繁殖、存活有影响,天气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褐飞虱对水稻的危害程度。由于褐飞虱虫源地分布广,且随季节发生变化,在一定条件
7、下某地既是褐飞虱的迁出地,又是迁入地。4防控对策2.1加强田间管理施足基肥,避免偏施氮肥,防止稻株贪青徒长;适时晒田,降低田间湿度,控制无效分菓,防倒伏;选用抗虫品种,可有效控制危害;加强保护有益昆虫和其它生物,如蜘蛛、蜻蜓、蛙、步甲等。4.2科学用药药剂防治是整个防治系统的基础部分之一,这是关系到抗灾保产能力能否提高到最佳水平的关键。4.2.1制定好防治策略根据虫情监测和田间虫害发生的状况,以及水稻生育期等实际情况,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