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诊断研究进展

梅毒诊断研究进展

ID:43964056

大小:150.17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10-17

梅毒诊断研究进展_第1页
梅毒诊断研究进展_第2页
梅毒诊断研究进展_第3页
梅毒诊断研究进展_第4页
梅毒诊断研究进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梅毒诊断研究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梅毒诊断研究进展Hewhoknowssyphilis,knowsmedicine——SirWilliamOsler一、概述二、梅毒螺旋体三、梅毒四、梅毒的实验室诊断五、我国梅毒诊断试剂的现状六、中国药晶生物制晶检定所简介一、概述名词梅毒(Syphilis)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全身性性传播疾病是我国卫生部规定的8种重点防治性病之一《屮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世界上最常见的50种传染病之一梅毒螺旋体(Treponemapallidum,TP)是梅毒的病原体,因其透明,不易着色,故乂称苍白螺旋体溯源关于梅毒(syphilis

2、)的起源和传播有很多争执梅毒来源于美洲:有记载,1493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其水手从西卬度群岛上感染了梅毒,1497年冋到欧洲,其水手带冋去的梅毒很快在欧洲广泛流行。亦有考证在美洲印地安人的骨骼上留冇梅毒病损的遗迹1498年梅毒传到印度1510年传入L1本,随后蔓延全世界。大约于1505年由卬度传入我国广东,当时称为“广东疮”、“杨梅疮”,此后梅毒向内地传播解放前梅毒在我国的传播其为广泛,一些大城市的发病率达4.5-10.1%,某些少数民族地区髙达48%解放后,我国政府采取措施,只花费了十儿年时间就控制了梅毒等性病的流行。尔后,撤销了大部分性病防治机构,医学院校

3、也取消了性病课程,许多中青年医务人员压根儿就没见到过早期梅毒,至于一般年轻人甚至还没听说过这种病。80年代初,梅毒和其他性传播疾病-•样在我国死灰复燃,而且迅速蔓延二、梅毒螺旋体分类螺旋体目(Spirochaetales)螺旋体科(Spirochaetaceae)密螺旋体属(Treponema)苍1~1螺旋体种(Treponemapallidum)分儿个亚种生物学特性一形态学1细长,5〜15X0.1〜0.2um,形似细密的弹簧,螺旋弯曲规则,平均8〜14个,两端尖直电镜卜•显示结构复杂,从外向内分为:外膜(主要由蛋白质、糖及类脂纽成)、轴丝(主要由蛋白质纟H成)

4、、圆柱形菌体(包括细胞壁、细胞膜及胞浆内容物)生物学特性一形态学2透明不易染色,姬姆萨染色则可染成桃红色在暗视野显微镜下观察,螺旋体浮游于纽织中有三种特征性的运动方式:①旋转式,依靠自己的长轴旋转,向询厉移动②伸缩螺旋间距离活动,不断地拉长身体,使一端附着,再收缩旋距而前进;③蛇行式,弯曲,像蛇爬行,是常见的方式牛物学特性一形态学3细胞质外有三层细胞质膜,有柔软阳较坚固的粘蛋口包绕,以维持其一定的结构,外膜含有丰富的脂类及少量的蛋白6条内鞭毛围绕其内层细胞壁和外层细胞膜Z间的空间旋转,是负责运动的收缩成分表而有特界性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纶特界性的凝集抗体及密螺旋体

5、制动或溶解抗体繁殖繁殖方式与其生活环境有关近年来电子显微镜观察,在培养条件下或在体内适宜环境中为横断分裂,分裂时将躯干分裂成长短两段分裂增代时间为30—33小时当条件不利时,以分芽子繁殖生活发冇周期:颗粒期、球形体期及螺旋体期,与所致疾病周期、隐伏发作及慢性病程有关培养—般不能人工培养Nichols株(冇毒株)能接种在家兔睾丸中或眼前房内繁殖,能保持毒力转种至加有多种氨基酸的兔翠丸组织碎片的特殊培养基中,25°C厌氧环境下能使螺旋体保持运动能力4・7天1981年Fieldsteel等采用棉尾兔单层上皮细胞在1.5%氧的人气环境进行培养,经9-12天孵育后,螺旋体

6、数比接种数平均增加49倍,对兔仍保持毒力Reiter株能牛-长繁殖,已丧失致病力Nichols株和Reiter株已广泛用作多种梅毒血清学的诊断抗原生存条件厌氧寄生物,在人体内可长期生存,体外不易生存干燥、肥皂水及一般消毒剂如1:1000苯酚、新洁尔灭、稀酒精均可于短时间将其杀死在血液中4°C经3LI可死亡,故在血库冰箱冷藏3U以上的血液就无传染性温度的影响:41-42°C时可生活1・2小时,在48°C仅半小时即失去感染力,100°C立即死亡。对寒冷抵抗力大,在(TC时,可生活48小时,如将梅毒病损标本置于冰箱内,经1周仍可致病。在低温(-78°C)保存数年,仍可

7、保持其形态、活动及毒性在封存的生理盐水稀释的组织液屮可生活10小时左右在潮湿的器具或湿毛山中,亦可生存数小时在干燥环境中可见迅速死亡宿主梅毒螺旋体只感染人类人是梅毒的唯一传染源毒力因子目前未证明具有内毒索或外毒索粘多糖和粘多糖酶是其主要毒力因子荚膜样的粘多糖能保护菌体免受环境屮不良因索的伤害,在体内可阻止人分子物质(如抗体)穿透,从而保护菌体,还有抗吞噬作用粘多糖腮为対组织细胞的吸附,対组织基质的分解和荚膜的合成冇密切关系致病性巾于其表面有赖以牛存的荚膜样的粘多糖,荚膜中含有的N-乙酰半乳糖胺,不能口行合成,须从宿主细胞获得其粘多糖腮吸附含粘多糖的组织细胞表面的

8、粘多糖受体上,分解宿主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