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杀诱因及预防干预策略

大学生自杀诱因及预防干预策略

ID:43959140

大小:23.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17

大学生自杀诱因及预防干预策略_第1页
大学生自杀诱因及预防干预策略_第2页
大学生自杀诱因及预防干预策略_第3页
大学生自杀诱因及预防干预策略_第4页
大学生自杀诱因及预防干预策略_第5页
资源描述:

《大学生自杀诱因及预防干预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大学生自杀诱因及预防干预策略摘要:心理健康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特别是近年来不断出现的大学生自杀现象。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自杀的高危人群的分析,阐述了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并提出预防与干预对策。关键词:大学生;自杀;原因;心理危机;应对策略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9-0154-022006年1月3日,清华大学一男生自杀;2006年3月1日,华南农业大学一名学生坠楼身亡;2006年5月24日,中科院福建省物质结构研究所,一名学生因感情问题而轻生;2006年11月8日,位于武汉某高校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一名学生在澡堂内自杀身亡;2007年5月150

2、,北京师范大学一名学生从校内科技楼11层跳下,当场死亡;2007年5月17H,中国人民大学一女生从宿舍楼跳下身亡;2007年11月22日,南京医科大学一名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女研究生跳楼身亡。这些触目惊心的事件警示我们,高校学生自杀率近十几年来呈上升趋势,这已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同时,也给家庭、学校、社会敲响了警钟。自杀是一种有意杀死自己的行为,它以主观上具有死亡愿望为特征,表现为自我结束生命。大学生自杀,既是个人的惨剧,也是家庭的悲剧,对社会更是极大的损失。对大学生自杀人群的分析(一)大学生自杀的高危人群疾病: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药物滥用与依赖、躯

3、体慢性和难治性疾病;性格:易激怒、冲动;既往史:既往有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者,尤其是既往有多次自杀未遂史;生活事件:近期存在重大的负性生活事件,如丧失或分离等;家族史:家族中有自杀或自杀未遂者。(二)自杀危险性评估自杀危险性的量表评估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贝克抑郁自评量表(BDI)等,这些量表为我们发现自杀高风险者提供了科学的数据。应该看到,这些量表能否有效地使用,需要心理咨询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及时发现以及当事人的积极配合。自杀危险性的临床评估强烈自杀或自我伤害者往往在情绪、认知、行为及躯体症状上表现出来。临床上详细检查往往可以有所发现。外表上:

4、往往表现出疲倦、眉头紧锁、仪表不整、注意力不集中等;情绪上:抑郁、悲伤、紧张、烦躁等;思绪上:无助、无望、空虚及强烈孤独感、无价值感、自尊心差;行为上:可能出现立遗嘱、写告别信给至亲好友,阅读有关死亡的资料,突然的、明显的行为改变,对所有周围事物失去兴趣;躯体上:出现失眠、早醒、食欲下降、体重减轻、心悸、胸闷、头痛及全身不适等多种症状。这些临床表现多少反映出当事人内心痛苦与矛盾的感受,往往是自杀或自我伤害前的警示信号。如果这些信号没有得到外界的重视和回应,当事人会进一步加深无助和无望的感受,惨剧往往就此产生。对大学生自杀原因的分析凡事皆有原因,这是一条自然法则,也是一条适用于人类行为的

5、科学原理。自杀问题既是个人的精神卫生问题,同时,也是影响学校和社会发展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一)应激、情绪对心理紊乱的影响应激是日常生活中的部分内容,考试、演讲、工作压力都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应激源,强烈的焦虑对于情感冲动的影响是很明显的。然而,抑郁经常引发焦虑,导致了内疚和难过。因此,抑郁更为复杂。对情绪而言,可从乐观和悲观两个视角看。乐观主义者有可能一直关注问题,尝试不同的策略,或者向其他人求助;而悲观主义者更容易放弃目标,更关注由此而引发的情绪。(二)自我的异化,我与非我自我的异化分为三个阶段:经验与自我的背离;威胁、焦虑和防御;解体。当大学生与自我的不一致非常严重,在这种时

6、候,个体的防御过程往往就不能有效工作,难以成功地掩盖经验与自我之间的矛盾,就时候焦虑就产生了。焦虑程度的强弱,取决于自我受威胁的程度。由于防御失败,经验便被准确地符号化而进入意识,对自我而言,这是异己的、破坏性的力量,使得作为一个统一体、一个格式塔的自我结构被打破、被肢解;原来那种通体相关、彼此协调的局面不复存在,此即为解体。(三)社会转型和后现代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生存发展的影响社会转型、市场经济和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所导致的直接社会后果表现为:其一,“趋利效应"中可以看出竞争与利己是休戚相关的,人们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容易产生强烈的趋利心理和“道德边缘化”现象;其二,“不均衡效应”,持续的

7、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也是一个连续性的破坏过程,导致社会成员之间的心理失衡;其三,“陌生人社会”形成,致使中国青年容易产生无助感、无力感,心理问题高发;其四,“归属感的丧失”,在目前社会条件下,以地缘、血缘、婚缘为基础的纽带被割断,情感化的交往被代之以中立化和契约关系。预防大学生自杀的策略(一)识别危险人群提高对抑郁症、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药物滥用与依赖、躯体慢性和难治性疾病等疾病的识别与防治,消除或减轻精神疾病的社会耻辱感,提高精神疾病的早发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