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942172
大小:2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17
《综合实践活动课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综合实践活动课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暁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了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设置的目的是有效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新课程,在我国的开展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行为,是山教育部做出规定,要求学校及教师实行的,而不是山于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得到广大师生认可自然而然发生的,在实施的起步阶段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一、当前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
2、屮存在的问题1•对综合实践活动认识不足首先,不少学校领导受功利思想影响,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属考试学科,可有可无,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当作应付上级检査的例行公事,没有从管理上、措施上、资金投入上、人员配置上真正落实。其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不能使长期处于考评制度下的教师直接受益,导致他们对综合实践活动不重视,在实践中“雷声大雨点小”。2•课程的管理机制不健全新课改才刚刚起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新兴课程,还没有引起相关部门的充分重视。教育研究部门和教育职能部门各自为政,对学校的监督、管理和支持不够,没有及时建立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相关保障制度。如没有确定
3、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工作量计算的基本标准,没有合适的考评、评价形式,不能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冇效监控,活动过程中的安全隐患缺乏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办法等。3.缺乏一支业务精通的教师队伍顺利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必须有一支业务精良的专职教师队伍。不少学校由任课教师或班主任兼教综合实践活动课,教研员不能及时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缺乏对教师进行专业引领的能力。师资队伍素质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一个“瓶颈”,也直接影响课程的实施。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严重不足综合实践活动不像其他学科那样有自己的教材,需要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虽然现实生活中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十
4、分丰富,但受教师素质和一些主客观条件的影响,课程资源的开发严重不足,成为制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乂一瓶颈。有的学校虽然有校园网、图书室、实验室,由于种种原因,其作用难以发挥,造成严重的资源闲置和浪费。5.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存在的误区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教师在指导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存在着种种误区:(1)精英主义取向。有些教师认为只有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才有能力参加综合实践活动,只在成绩优秀的班级中开展,导致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无缘参加,违背了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2)“知识木位”思想。有些教师重知识轻能力,认为综合实践活动是为掌握知识而发展能力,而不是
5、为了发展能力而掌握知识,注重学生的活动成果而忽视学生的合作、交往等能力的发展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思想教育。(3)学习内容上的“偏颇”。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四大领域。它们不是相互独立而是相互作用的,要想切实达到课程目标,应该将四者结合起來。受功利主义思想影响,研究性学习备受青睐,而英他领域受到冷落,给人造成“研究性学习就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错觉。二、改进建议1.建立健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机制地方教育行•政机关要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出发,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建立起支持课程改革的一系列政策、规范和要求,如将综合
6、实践活动课程成绩适当纳入毕业成绩、在对学校考核时加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考核项日、对教师考核以及职称评定时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教师加分等,以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持续健康开展。2•搭建课程开发、实施与管理平台学校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主体,应搭建课程开发、实施与管理的平台。加强师资培训,让教师掌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适当为教师加压,引起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视;与教育行政部门密切配合,扩大对外宣传力度,获得社会的广泛支持;让社会、家长和学校师生共同走进新课程,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空间,保证课程的顺利实施。3•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
7、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是对教师专业化的挑战。教师要进行多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使自己尽可能适应学牛学习活动的需要,提供最好的服务和指导。必须尽快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用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标准要求自己,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时时刻刻以一个教育合作者的姿态为学生学习活动提供支持和帮助。参考文献:⑴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李臣Z・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M]・北京:人民教育岀版社,2003.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