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941202
大小:30.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17
《养血祛风法针刺治疗产后风28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养血祛风法针刺治疗产后风28例吴存花(1982-),女,甘肃屮医学院2011级屮医系硕士研究生。何天有(1953—),男,教授,研究方向:皇甫谧学术思想的研究及临床应用。通信作者。摘要:产后风,又叫“月子病”,是产后或人工流产术后体虚之时,感受风寒湿邪,伤及关节、筋脉、肌肉、皮肤等组织所引起的以肌肉关节酸困、疼痛、自汗、怕冷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与产后血虚、风寒湿邪入血脉有关。西医学产褥期中因风湿、类风湿引起的关节疼痛、多发性肌炎、产后血栓性静脉炎、产后坐骨神经痛出现类似症状者,可与本病互参。笔者在临床中采用养血祛风法治疗
2、该症28例,现报道如下。关键词:养血祛风针刺产后风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491【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333-01产后风,又叫“月子病”,是产后或人工流产术后体虚之时,感受风寒湿邪,伤及关节、筋脉、肌肉、皮肤等组织所引起的以肌肉关节酸怵I、疼痛、自汗、怕冷为主耍表现的疾病,与产后血虚、风寒湿邪入血脉有关。西医学产褥期中因风湿、类风湿引起的关节疼痛、多发性肌炎、产后血栓性静脉炎、产后坐骨神经痛出现类似症状者,可
3、与本病互参。笔者在临床中采用养血祛风法治疗该症28例,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8例患者均来自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我院门诊,其屮初产妇15例,年龄22-28岁;经产妇13例,年龄23-38岁。8例产后1月内治疗,16例产后3月后治疗,4例产后半年后治疗。1・2诊断依据。本组病例的诊断,参照《现代中医诊断学》[1]诊断标准即:①多突然发病,并常见于冬春寒冷季节。②产褥期间,出现肢体关节酸楚、疼痛、麻木、重着,严重者患处肿胀,关节屈伸困难。③检查:血常规、血气分析、血钙、血沉、抗“0”、类风湿因子、
4、X线摄片等可协助诊断;④痹病、痿病等疾病与产后身痛相类似,可根据病史、临床特征及相关检查进行鉴别诊断。2治疗方法针刺取穴:①组为百会、风池、风府、风门、风市、秉风、五脏背俞穴、膈俞、命门、涌泉、内关、阳池、三阳络。②组取屮脫、下脫、气海、关元、天枢、大横、阴陵泉、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太冲。操作:穴位均局部消毒,常规针刺得气后留针30min,间隔15min行针1次,百会、五脏背俞穴、腰阳关、命门、中皖、下皖、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涌泉用补法,其他穴用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手法,①、②组穴位交替使用,每日针刺1次,7次
5、为一疗程,休息2天再行下1个疗程,5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3治疗结果3.1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制定疗效标准。治愈:症状全部消失,关节活动恢复正常,主要西医各项检查指标正常;好转:主要症状基本消失,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或有明显进步,主要西医各项检查指标有所改善;无效:与治疗前相比,各方面均无进展。3.2治疗结果。28例患者屮,治愈21例,占75%;好转6例,占21.4%,无效1例,3.6%o总有效率为96.4%,无任何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4病案举例患者郝某,女,33岁,个体经营户。于2013年7月
6、7口初诊。主诉四肢关节冷痛3月,加重1周。该患者于半年前分娩后失血较多,又不慎感受风寒,遂致四肢关节疼痛,汗多、恶风、怕冷。初时,自服消炎止痛药可暂时缓解,但之后反复发作,逐渐加重,遂求中医治疗。现主证:四肢关节酸痛,汗多、怕风、怕冷,头晕面白,神疲乏力,纳呆,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诊断:痹症(产后风)。治疗:养血祛风,活血通络。予上方针刺,治疗3个疗程,诸症痊愈。5体会产后风,属祖国医学“痹证”范畴。“产后阴血大伤真元大损,气血两虚,血脉流散,勝理不密,百节开张”,人Z四肢筋骨有赖肝血的濡养,产后气血大伤,筋失濡
7、养则易身痛,加之血脉流散,嗾理不密,易感风、寒、湿之邪,痹阻关节肌肉经络,加重身痛、汗出、恶风等症。产后风治疗与一般风湿痛不同,因产后气血俱虚,虽挟外邪,亦当重在养血益气为主,兼祛外邪。方中百会穴益气升阳,涌泉位于足底,是人体升降之要穴,与百会穴共用可起到协调阴阳、调整升降的作用。命门穴又称“精宫”,《脉经》中称之为“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也。”有培补肾元的作用。五脏背俞穴有条畅脏腑气机之功。风府、风池、风门、秉风、风市既是风邪容易侵袭的部位,又是祛风的要穴,常被用于各种“风”证的治
8、疗。风府是督脉经穴,督脉为阳脉之海,可祛诸阳之风;风门、秉风分别为手、足太阳经穴,太阳主表,统摄营卫,可疏在表之风邪;风池、风市为足少阳经穴,少阳居于半表半里之间,当正邪相争时,能祛邪外出,令其从太阳而解。[4]阳池、三阳络具有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方中中皖、下胶属中焦,共用有理中焦、调升降的功能,气海、关元培本固元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