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上的改革

中外历史上的改革

ID:43925026

大小:56.50 KB

页数:23页

时间:2019-10-16

中外历史上的改革_第1页
中外历史上的改革_第2页
中外历史上的改革_第3页
中外历史上的改革_第4页
中外历史上的改革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外历史上的改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外历史上的改革河南省登封市第一高级中学孙世卿热点成因2005年被誉为中国的“改革年”、“攻坚年”。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则把"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健全体制保障,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十一五”期间,改革的内涵将愈加丰富.中国的发展将更加稳健和势不可挡!回顾人类数千年来所走过的历程,改革是最值得人们回味的文明成果之一。中国和世界各国的改革或变法给我们现在的改革事业提供了数不尽的经验教训,这些经验教训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专题考点指要:1、管仲改革(重点)、鲁国“初税亩”(重点);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和秦国商鞅变法(重点)。2、北魏和唐朝的制度兴革。重点是制度

2、和税法。3、“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重点)。契丹、党项等族人“汉化”或制度兴革。4、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重点)。5、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重点)。6、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重点)7、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改革(要宏观把握、微观分析)(重中之重)。60年代的“调整”和邓小平的“全面整顿”。8、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重点)。9、资本主义制度调整,美国罗斯福新政(重点),二战后西欧、西德和日本的改革。60、70年代韩国和新加坡的政策调整等。10、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赫鲁晓夫、勃烈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11、南斯拉夫、波兰、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等社会主义国家

3、的变革。备考角度提示:高考文综考试强调对史、地、政知识的整体、综合把握。测试既反映学科和学科间的联系,又注重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命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本专题的备考首先应抓好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抓住学科内综合。其次,关注跨学科综合。备考角度提示:一、学科备考角度:1、掌握中外改革的基本史实和概念。2、多层次、多角度分析改革的原因。如从内因、外因两方面分析,内因包括经济(根本)、政治、社会、理论和直接原因;外因包括影响改革的外部环境。3、透过现象看本质

4、。通过内容作用等分析揭示改革实质和性质。4、多层次、多角度分析改革的影响:积极影响(意义):包括对经济、社会、国家、民族、人类甚至环境的正面作用。反之为消极影响。5、把改革放到特定环境中去辨证地、发展地加以分析、评价。重动机更看效果;改革成功与否关键看改革的积极作用是否得以维持。6、多层次、多角度分析改革成败原因。①是否顺应历史潮流。②改革者的素能、地位和权力。③改革和反对改革的力量对比。④、指导思想、路线、方针、政策、策略和措施是否正确、有效。⑤内外环境等。7、归纳、概括、分析、比较,找出异同和规律,得出结论和认识(启示)。8、对改革的理性认识:①改革是对旧有生产关

5、系、上层建筑的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国家强盛、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④改革不会一帆风顺,影响是多方面的。⑤要汲取经验教训,按规律办事,走改革强国之路等。二、跨学科备考角度:9、政史结合:用社会基本矛盾和内外因的观点分析改革的原因、揭示改革的本质和规律;用矛盾的观点分析说明改革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共性和个性;按认识论的观点评价改革和改革者。10、地理因素影响改革,改革影响政治格局和版图。如:管仲“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孝文帝迁都、辽行“蕃汉分治”,苏、东变革和我们今天的改革。11、历史和热点时政结合,“改革”可能会出现在近、现代化,民族团结和

6、国家统一,三农问题,创新国家、区域发展与和谐社会,国际共运和国际格局等某一文综专题命题中。(也可单列出选择题)。专题训练:一、选择题:1、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根本原因是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B、性质相同C、国君支持的重要目的是富国强兵D、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2、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是A、道家思想B、儒家思想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3、北魏“均田令”、辽“蕃汉分治”、西夏仿唐宋建制度,其最大的意义是A、巩固了政权、B、保留了民族传统C、密切了各民族关系D、加速了封建化进程4、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共同作用是A、抑制了土地

7、兼并B、增加了政府收入C、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使白印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5、“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取息二分,提举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郡定额,而有抑配(强行分派)之敝。”此话反映的是A、政府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B、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C、政府不向农民提供所需贷款和种子D、新法不利于大官僚和大地主6、明朝“一条鞭法”改变赋税形态,从经济发展趋势看,其主要作用表现在A、使白银成为市场上普遍流通的货币B、货币地租逐渐取代实物地租C、刺激了手工业的发展D、促进了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商品化7、“更名田”和一条鞭法的共同作用是①调整了生产关系②放松了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