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917617
大小:25.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0-16
《浅议影响产后抑郁相关因素和护理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议影响产后抑郁相关因素和护理对策摘要:目的:探索影响产后抑郁相关因素,针对不同程度产后抑郁症发生的原因,及时提供相应的护理措施,达到纠正、改善和治疗的目的。结论:孕期心理状况是发生产后抑郁症的一个预测因子;家人对孕妇的关心和孕期心理准备充分是产后抑郁的保护因素;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极大影响母婴的身心健康,健康宣教和心理护理对预防和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有重要作用。关键词:产后抑郁;心理护理;护理对策【中图分类号】R749.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4-0201-02生育一个健康的宝宝是孕产妇们的共同心愿。孕产妇在经历怀孕、分娩、
2、产褥期及哺乳、照料婴儿等一系列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心理、生理的改变,一旦某些改变的程度和性质超越了正常的界限,则成为病理性的改变。1968年由Pitt首先提出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depression,PPD),已经有40年的历史[1]。产后抑郁是情感性精神障碍性疾病,不仅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还影响到婴儿、家庭、婚姻、社会,处理不当容易造成挽回的后果。对婴幼儿的情感、智力发育和行为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对不同程度产后抑郁患者及时有效地进行健康宣教和心理护理极为重要,并且需要家庭和全社会的帮助和配合。1产后抑郁症临床现状1.1流行病学特征:产后抑郁症作为最常
3、见的分娩后并发症,占产后女性的13%,一般认为,产后抑郁症的预后较好,大多数产后抑郁症病人可在3个月〜5个月康复,约2/3的病人可在1年内康复,如再次妊娠则有20〜30%的复发率[2],产后抑郁症多在产后2周发病,产后4周〜6周症状明显,80〜90%的产后抑郁症病人可通过专业治疗,在3个月〜5个月康复,且预后较好。1.2产后抑郁的主要临床特征:睡眠障碍、压抑哭泣、悲观、食欲减退、头痛、易疲劳、易于责备自己、无原则地担心、不能妥善有效地处理事情、工作能力下降,甚至有自残自伤倾向。总体上症状程度较轻,持续时间较短,部分病例可以自行缓解,但其造成的损害及影响却不容忽视,
4、尤其是社会功能受损及消极悲观厌世的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产妇产褥期的身体康复,会影响到产妇履行母亲的职责,间接地影响到对婴儿的哺乳及婴儿情感等身心的发育等,甚至整个家庭功能和气氛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2影响因素2.1生理因素:妇女从怀孕至分娩,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很大,妊娠后期体内雌激素、孕激素显著增高,皮质类固醇、甲状腺素也不同程度地增加,分娩后这些激素迅速消退,致使体内儿茶酚胺减少,从而影响高级神经活动。由于分娩造成的疼痛与不适,使产妇感到紧张恐惧,导致躯体和心理的应激增强,造成心理不平衡。滞产、难产、剖宫也是造成产后抑郁不可忽视的原因。2.2心理因素:妊娠、分娩伴
5、随着一系列的躯体和心理变化,产妇对分娩疼痛的恐惧,婴儿是否健康,有无畸形,婴儿性别是否理想,能否被家人接受等,承受着一系列的心理压力。有些产妇对母亲角色乏认同,面临自身康复和育婴两大问题,对自己的母亲角色产生冲突和适应不良。2.3家庭因素:产褥期内照顾产妇的多为婆母,婆媳之间由于阅历、年龄、看法、性格、习惯不同,在照顾婴儿方面不一致而起冲突。部分产妇由于受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特别是生了女婴后感到失望,受到婆母和丈夫的歧视。有些产妇分娩的婴儿有生理缺陷或意外死亡,心情沮丧,觉得对不起家人,有强烈自卑心理。2.4社会因素:产妇由于分娩也可能丢失劳动就业的机会,家庭经济
6、来源减少,导致经济方面的压力加重,常常造成产妇的抑郁。3护理对策3.1加强围产期保健:护士不仅要重视围产期母婴的生理、生长发育的变化,还应十分关注孕产妇的个性特征、分娩前后心理状态的变化。根据不同的情况,运用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知识,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以期解除致病的心理因素,减轻心理负担和躯体症状,为孕妇向母亲角色的过渡在思想上、技能上做好准备。3.2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医护人员要热情接待孕妇,介绍病房环境,以家庭化病房替代传统喧闹的易受干扰的大病房。介绍主管医生和护士,提倡导乐陪产,主动与产妇交谈,认真回答孕妇及家人提出的问题,针对孕妇普遍存在的期待、恐惧、焦虑
7、等心理活动进行情感疏导和健康教育,使孕妇情绪安定。医护人员在与产妇的接触中,应格外地注意自己的言行,用友善、亲切、温柔的语言,表达出更多的关爱,使孕产妇具有良好的身心适应状态,安全度过分娩、产褥期,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3.3了解患者需求,提高护理人员素质3.3.1被理解、被尊重、被接纳需求:由于医学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患者对疾病知识了解较少,自然会有许多不一定合乎情理的思考、疑问,患者有要求医务人员理解、尊重、接纳自己的需求心理。医务人员对不同的患者,均要同等对待,充分理解患者、尊重患者。3.3.2获得信息需求:知情权是患者应有的权利,凡是与疾病诊治有关的内容均
8、包括在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