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913631
大小:28.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16
《浅谈家庭教育的作用和意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家庭教育的作用和意义放飞孩子的心灵班级:12级小教(1)班姓名:范琦学号:12203300211.引言父母是儿女第一任教师,更是终身的教师,家庭是人的笫一课堂,也是终身学堂。古冇“岳母刺字”,“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等成语,都说明家长的素养、家庭的环境,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息息相关、处处相连。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木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幫造儿童的过程屮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屮占据相当的地位。为此
2、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毎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有或多或少的缺点或不足。重要的是家长能及时发现并及时进行教育。就像小树的枝杈,需要及时修整,才能成材。2.中国家庭教育的现状分析2.1过分溺爱,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孩子是父母的爱情结品,爱孩子是天性使然,但溺爱孩子却是人类独创的一种另类之爱。在世界各国的家庭教育中,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溺爱程度当仁不让地名列前茅。这种溺爱,是人性之屮爱的光辉的一种畸形心理,在这种非常态的爱被放人以示,温柔变成一副枷锁,疼爱化做一个圈套。对此,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一段经典的话:“一切都给孩子,牺牲--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3、。”2.2物质刺激,变相拜金主义的诱导在小国家庭教育卜长人的孩子,对于物质刺激这个词语一定并不陌牛。据了解,这好象是中国父母们独有的杀于•铜:考试成绩全部85分以上,给孩子买0机、玩具;要是能在全班排名中进入前三,金钱奖励。反此种种,方式不同,但刺激效果却惊人的相似。当人生观的追求转化成物质上的贪焚,我们又从何谈起独立的竞争意识和健全的人格呢?2.3动辄体罚,应试教育的“最好”帮凶休罚对于屮国的孩子來说,是最熟悉不过的,特别是在农村孩子和教育欠发达地区的—•些学校里。中国家长们理山万千,“不打不成才”、“棍棒之下出孝子”等等,于是一个崭新的轮回继续着:被棍棒打出来的父母们依然棍棒着自己的
4、孩了,被棍棒打出来的老师们依然棍棒着白己的学生。谁都知道,应试教冇的“填鸭式教学”是不对的。放学回家刚放下书包,父母笫一句话就是,你们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了吗,就想去玩儿?你们老师不是让你写五十遍新字词吗,你写了几遍了?这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也是每个人都服从过的。2.4朝令夕改,缺乏教育目标的远景性和阶段性这大概不能全怪中国家长,因为很多家长还在为生存奔波。但冇一点可以肯定,就是今天他们觉得当官好,就对孩子说好好学习,争取以后做大官;明天他们如果觉得写书赚钱,就会买來一堆文学作品,让孩子发奋读书。当然,家长自身的素质也大不和同,相应出的做法也会不同程度地出现差别。即使如此,屮国家庭教育对孩
5、子未來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向缺乏远景性和阶段性,或者有了针对性没了方向性等等顾此失彼、朝令夕改的行为方式,是不用怀疑的。其至,这个现象有两个极端。一是家长完全奴役孩子,即家长的话一言九鼎。二是家长对孩子不管不问,完全“自由生长”。但无论如何,对家庭教育的完全漠视或过分重视,带来的后果都是不尽如人意的。2.家庭教育的作用和意义家庭教育是指孩子的父母及家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意识对孩子的引导与培养。家庭教育冇其独特的地位与作川,它是孩了认识世界的笫一课堂,它始终与孩了的成长周步,伴随在孩子的左右。家庭教冇的参与者需要用爱来浇灌这朵“花”,在其开花结果的成长过程屮倾注心血。2.1•家庭教育是第一课
6、堂家庭是孩子首先接触与长期生活的场所,孩子的吃、穿、住、用都是由家庭供应的,H常生活中的问题也都是在家庭里解决。所以孩了每口每时的各种活动都会受到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自孩子出生起,叫的第一声“爸爸”“妈妈”是在父母的努力下出现的第一•次发声;见生人要打招呼,见人要有礼貌;在家开始学习,在家开始玩耍,在家开始生气,在家开始欢笑。成长基础的奠定,家庭教育是当之无愧的第一课堂。1.2家庭教育是长期工程从小生活在好学的环境里,孩了的求知欲就较高,会把书当成好朋友。稳固的家庭能使孩子情绪稳定,接人待物冇板有眼,为人处理进步有度,;相反,夫妻吵架,婆媳不和,这些不好的氛围如果长期存在,就会在孩子成长
7、的心灵上打下烙印。家庭教育的长期性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人纶观和价值观,影响他们的理想与志趣。3.3家庭教育是爱的港湾父母的爱是孩了人生情感的基础。儿童是从父母如何对待他,以及如何对待祖辈父母的相互关系开始认识人类世界的。当孩子看到父母爱白己,尊敬祖辈,关心邻里和同事,以及父母间相互恩爱时,就会从小受到爱的陶冶,启迪美好的心灵,进而转移到关心集体,升华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马克思在1837年给父亲的信中说:“还有什么比父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