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电气施工中的通病及预防策略初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电气施工中的通病及预防策略初探摘要:电气施工越来越重要,其屮存在的通病也很多,本文阐述了电气施工中存在的通病,进行了相关分析,并提出了预防策略。关键词:电气施工通病预防策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电气施工参与到越来越多的工程中去,对各项工程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关系到工程的使用功能,而且关系到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健康等,但是在电气施工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通病,需要我们深入的研究,以提出相应的防治策略。一、电气施工工程中的通病1电气施工过程中的布线问题电气施工过程屮存在许多布线的问题,如导线连接,在焊接的时候,接头的焊肉不够饱满,接头不够牢固;铝线和铜线在连接
2、时未经过渡处理,多股芯线在连接时岀现不烫锡的情况;在连接设备时,多股的导线未使用压线的鼻子和压线端子排。如管内穿线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工作人员对相线、零线、接地导线认识不清楚,容易混色;工作时没有戴护口帽,相线没冇进开关,没冇接在螺口灯头的舌簧上;不同电压下的导线穿在同一穿线管内,或者同一线管内导线过多。如管路敷设存在的问题有保护措施不到位,在混凝土拆模后露在外面,通常混凝土的保护层需20mm左右,消防的线管埋深需低于30mm;大管煨弯时由于受热不均匀会出现金属导管烤伤、烤变色或者出现裂痕等问题;金属管在做跨接接地时不够严密。2电气施工过程中的设备与材质问
3、题电气施工过程中的设备和材质是否是经过认证的专业生产厂家,质量是否符合要求等。设备材质是否符合特定条件下的要求。电气施工过程屮出现的设备问题主耍是配电箱的问题[1],一是配电箱安装过程中未严格按照规定安装,出现坐标和标高不准确的情况,防腐的处理也做的不到位;二是漏电保护器控制冋路不合理,不同的回路共用同一个漏电保护器的零线回路;配电箱安装好后,没有对线路进行认真仔细的检查。各种设备安装完毕后是否按照要求进行调试[2]。设备和材质还有很多其他的问题[3]-[4],如导线电阻率、机械性、温度系数、熔点等性能指标达不到要求;电缆绝缘电阻小、抗腐蚀性差、耐压耐
4、温性低,绝缘层与线芯严密性差;灯具、光源质量差等等。3电气施工过程中的防雷问题避雷针的工作原理是当避雷针与雷雨云层接近时,能感应出很多异性电荷,通过避雷针金属端向空气中放电并与雷雨云层中的异性电荷中和从而减弱雷雨层中的电场强度,达到避雷效果。当遇到直击雷时,避雷针将把雷雨层中的异性电荷引人大地起到保护作用[5]-[6]。避雷系统安装的过程中•引下线部分最容易出现问题,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避雷带转交弯曲的半径不够大,弯曲的弧度各不相同,支持卡间距不均匀;引下线的截面小于带截面并且焊缝的质量也比;接地极的电阻测试点在设置上不符合规定,防雷接地装置的测试点金
5、属物的防腐工作也做得不够到位。4电气施工过程中的等电位问题等电位系统是为了安全所设计的一种保护系统,连接良好的等电位系统能使建筑内所有裸露导体处于零电位状态,使人身不受电击伤害[5]。等电位系统主要存在的问题是部分工作人员可能在施工前未进行足够的技术知识培训,对等电位系统的认识不够,认为这些管道都是自然接地,未做等电位连接。5电气施工过程中的工作人员问题公司领导把关不严,电气市场混乱,假冒伪略产品过多,采购人员识别真假能力差。二、电气施工过程屮通病的预防策略电气工程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耍的作用,但是在实施过程中造成的通病不仅会给施工人员还会给居
6、民或者工程本身带来安全隐患。在此,笔者提出相关预防策略。1加强电气工程质量控制在电气施工过程屮为保证工程本身的安全性,对工程屮所需的设备和材料进行必要的审查,是否合格。请经验丰富的设计师设计图纸,图纸提交后,相关审核人员对审核环节把好关,并山高素质人员完成施工。2加强电气工程安全管理电气施工中应防患于未然,対工作人员进行岗前安全教育,强调施工屮经常碰见的问题,并给予解决方法,培养及时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施工时应严格按照图纸进行施工。三、结语在电气施工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问题,而一且大多数可能都是由于工作人员的问题造成。因此,施工前,需对
7、工作人员做好充分的技术培训工作,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5]。施工时,具体工程具体对待,严格按照图纸执行。做好每道工序的质量检查监督,保证工程质量。参考文献:[1]谭就鸿,关于电气施工的实践与思考,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J],2011,(22).[2]田春梅,电气施工常见问题分析及防治对策,中国电子商务[J],2012,(2):195[3]陈堪省,论电气工程常见的施工问题及质量管理,广东科技[J],2007,(3):130-131[4]郭新刚,郭善伟,电气施工常见问题分析,黑龙江科技信息[J],2009,(13):6[5]赵淑坤,电气施工常见质量
8、问题及解决措施,建筑与工程[J],2002,(2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