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894154
大小:18.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0-16
《构建高校责任观教育的目标体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构建高校责任观教育的目标体系构建高校责任观教育的0标体系大学生责任观教育,就是在大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增强学生对祖国和民族、对社会和环境、对家庭和邻里、对自己的责任感和负责精神,形成良好的责任意识和责任品格,并转化为忠于祖国、服务社会、关心他人、保护环境、完善自我的责任行为。在当前的高校责任观教育中普遍存在教育目标泛化、缺乏针对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等突出问题,不利于责任观教育的实施,大学生责任观教育是贯穿在大学教育全过程中的教育,应探索建立完善的教育目标体系。一、突出中心主线,使目标导向更加鲜明。(1)责任观教育应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总体目标,通过深入的责任观教育,促进大学生
2、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2)立足于培养“责任公民”,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个人需求与社会责任及社会义务之间的相互关系,把坚持集体主义原则及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国家利益的关系,作为责任观教育的主导价值要求。(3)围绕全而建成小康社会大局这一中心,将大学生现在的学习和未来的任务紧密联系在一起,最大限度激发大学生为社会服务的内在动力、形成大学生促进科学发展的合力,引导大学生树立综合责任意识。二、丰富教育内容,使目标设置更为全面。横向上,建立以个体责任
3、、家庭责任、社会责任、职业责任、生态责任为一体的责任观教育目标体系。(1)人首先是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一个对自己不负责任的人是根本无力承担其他责任的。当代大学生将对自己的责任置于人生责任之首,它反映了当代大学生个体意识和主体意识的增强。个体责任应体现在个体的发展责任上,包含个人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学习发展等方血。(2)家庭是个体幸福的基础。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对大学生应进行家庭责任意识的灌输,在个体的发展屮学会妥善处理与父母、兄妹、其他亲属的关系;进行婚姻家庭教育,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择偶观、婚姻观。(3)社会责任反映的是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它的价值取向始终是社会的整体利益。因此,当社会
4、的需要和个人的利益之间发生矛盾吋,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会自觉地放弃个人利益而服从于社会整体的需要。社会是以无私奉献的忘我精神作为衡量标准的,这是一种高层次的社会责任观。应通过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历史教育等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4)大学生的职业责任是大学生在校期间需培养的对即将从事职业的责任意识及体验。可通过就业指导教育、社会实践、社团活动、职业体验等方式培养职业责任观,为未来的T作做好准备。(5)党的十八大把生态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提出。当代大学生应把生态建设作为自身的责任,树立生态责任意识,以实际行动支持生态发展。综上,强化责任问题意识,培养责任行为,提升学生
5、在责任观培养中的自我推进能力。布鲁纳认为,学校教育是文化赖以发展智力技能的一种特别重要的工具。所以,教育应当把主要着重点放在学生处理事情、观察与想象客观事物和完成象征性操作的各种技能方面,特别是在这些技能和那些使它们在人类的即文化的表达方面发挥巨大作用的种种技术发生关系的时候。他认为学校教育应包括五个方面的目标,其中发展学生运用“思想”解答问题的信心和培养学生自我推进力,都是在强调树立问题意识以及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育的关键冃标。因此,在大学生责任观的培养上,高校应注重提高大学生处理解决责任观的问题和能力,包括思维的训练和行为的训练。三、结合大学生学习阶段和成长特点,使目标设置更有针对性。
6、大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会面临不同的问题,如大学一年级出现新环境适应性问题,二年级出现学习、爱情、人际交往等困惑,三年级开始考虑自己以后的职业发展和考研问题,四年级会面临未來道路的选择等问题,这些都体现出大学牛各阶段特有的特点。因此责任观教冇应结合大学生的成长特点,综合考虑各个阶段性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责任观教育。四、加强目标评估机制建设,使目标更具实效性。能否客观准确地评价责任观教育,是衡量此项工作成败的关键。围绕“责任公民”的培养目标,进行全方位的考核,既要突出对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考评,乂要重视对责任行为培养的考评;进行多层次考核,将考核延伸到各个年级,根据不同年级的对象,制定相应的考核
7、标准;进行多领域考核,在个体责任、家庭责任、社会责任、职业责任、生态责任教育方面设定相应的考核办法,以问题为导向,突出学生责任问题意识和处理责任问题的能力的考核。课题属于安徽大学江淮学院教研项目《责任观教育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途径》部分成果项冃代码:2012JY0017(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江淮学院公共基础教学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