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876697
大小:446.79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9-10-16
《探寻汕头老街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探寻汕头老街一、研究背景——面对消逝的繁华这座年轻的城市——汕头,是养育着我们的家乡。老人们说,她曾经是充满活力与生机的百载商埠。追溯源头,老街是她一个多世纪以来历史的亲历者。只是今口的余晖中,在街一头彷徨的我们所看到的,却是街的另一头将长久地伸进历史的迷茫;而背后,是对繁华不再的沧桑文化的改造声,还有这片热土上人们的叹息。华灯初上,我们却疑惑明天的家会是怎样,我们难道成了老街最后的一批见证人?于是决定,及早地走进汕头老街,探寻它的历史,了解它的现状,展望它的未来,就从这次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始。二、研究过程——走走停停的经历(-)老街发展史老
2、街的历史已有一百多年。要切实体会其“老”,作为年轻一代的我们只能通过发黄的文字了解它沧海桑出的变幻。在了解过程中,我们对老街发展概况、主要地点和建筑的发展背景、商业地位变迁及社会生活四个方面进行资料搜集,在一个个充满欢笑与泪水、血与汗、辛酸与奋斗的故事中,感知汕头老街一个多世纪以來沧桑巨变的传奇。1、发展概况汕头的诞生与开埠汕头这个地方,远在一千多年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随着韩江三角洲不断向南延伸,汕头慢慢地“诞生”了,这是-座从来就不曾有城墙、城门和护城河的城市,与中国众多城市相比,它少了悠久的文明古迹,却多了与海外融合的特征。今汕头市旧
3、城区最早见于史籍的地方是厦岭(光华埠),元代、明代对其都有确切的历史记载。到了明嘉清四十二年(1563),厦岭已成为一个商船停泊,货物集散繁忙的港埠了。明末清初,随着“沙汕”的诞生(捕鱼、耕种、晒盐业已形成发展),原来的东港、西港、溪东等处逐渐淤积,海船逐渐转移到“沙汕坪”了。康熙五十六年(1717),清政府在今外马路与升平路交义口北侧建烟墩,筑炮台,作为防守营讯,称“沙汕头汛”。雍正八年(1730),清政府在厦岭天妃宫设立税站,称为“汕头口”(粤海关庵埠总口的其中一个挂号口),简称为“汕头”。乾隆年间,汕头逐渐形成一个港埠,古厦岭成为一个
4、内河停泊区。随着过往船只日渐增多,嘉庆十四年(1809),汕头又称为“沙汕头港”。随着澄海樟林港的衰落,汕头港逐渐取代樟林港的地位,逐渐成为潮汕地区屮心港口。鸦片战争前,汕头己是一个颇具繁荣的商埠。咸丰四年(1854),粤海关在汕头港口门的妈屿岛设立常关(即是潮州府海关总口,也称新关),取代了庵埠总口的地位。此时外国商船已来到妈屿口海面进行贩卖洋货和掠贩华民到殖民地当苦力。由于汕头地理位置重要,自然环境优越,商贸繁荣,引起外国人的关注,1858年11月18日恩格斯《俄国在远东的成功》一文(刊登《纽约每日论坛报》),称赞汕头是五口通商之外“唯
5、一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1861年到1888年,汕头被开通为通商口岸。全国海关总税务司在汕头妈屿岛上设潮海关,美籍华人为士被任命为潮海关第一任税务司。至此汕头出现二个海关:一是潮州新关(常关),一是潮海关(洋关)。潮海关的设立,宣告汕头成为对外通商口岸。至此汕头开埠,称“汕头埠”,属澄海蛇浦司管辖。在被侵略的历史背景Z下,汕头的居民区向西南扩展,汕头埠路网横向拉开。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汕头市区只有3.5平方公里,建国Z初是7平方公里,二十多年前,市区面积也只是15平方公•里,眼下,却已是市区人口超过一百万,面积达一百平方公里的都市。老街形成
6、及发展“城由的源头原来是一条街,最早的街以后就叫老街。”专题片《汕头老街》中的这句话让“老街”有了校为确定的定义。汕头的老街区,最早起口“老市”,然后是“四安一镇邦”和“四永一升平”,上世纪三十年代,则形成以小公园为中心的商业闹市区。至此,汕头度过了其幼稚天真的童年,城市规模渐成。当初街道只是自然形成,后來才有了规划,以小公园为屮心的放射状格局便是典型。据资料称,世界上有两个城市的街道是蜘蛀网型的,一个是巴黎,另一个则是汕头——小公园。小公园是汕头老市区的中心,随着历史的发展,形成了具有20世纪30年代建筑特色的繁华商业区、居民区。汕头老街
7、的路面宽一般都在九米左右,最多的也就是十米,加上两边的人行道大概就是十三、十四米的宽度,而老街两旁的骑楼一般是三层或四层,高度也都在十二三米左右,无可否认,这样的道路宽度和建筑高度接近1:1的比例是非常宜人的。自从有了第一条窄小的街道、第一个集市开始,它就像蜘蛛织网一样,慢慢延伸着,从四面八方汇聚到这里的人们建起的这座商埠,令它自诞生之H起,就具有开放的秉性。2、主要地点和建筑的发展背景小公园小公园是20卅纪30年代初建设的,有假山、喷水池,树有“万国来朝”碑。其称谓是相对于汕头开埠后第一座官方所建的“大公园”而来的。民国20年(1931年
8、),公园地皮被卖,便成了西洋风榕的民居群落。1934年4月续建一•座八角楼,红柱绿瓦,亭四周筑石椅,名为“中山纪念亭”。文化人革命中的1969年亭遭拆毁。1985年园林部门在原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