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实名推荐制度

校长实名推荐制度

ID:43843635

大小:33.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0-15

校长实名推荐制度_第1页
校长实名推荐制度_第2页
校长实名推荐制度_第3页
校长实名推荐制度_第4页
校长实名推荐制度_第5页
资源描述:

《校长实名推荐制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校长的担当北大“校长实名推荐制”引发的举国关注还未散去热度,四川大学2010年自主招生方案的出台,又一次把公众的视线集中到了一批著名中学校长的身上。  在国内高校,四川大学是第一家明确允许中学校长推荐“成绩不特别拔尖,但是对某一学科领域有特殊兴趣、特殊专长并已有一定成绩的学生”参与大学自主招生,并会针对具体情况,在“高考分数线”上制定实质宽松政策的大学。  这是一所大学在高考招生问题上走出的具有特殊意义的制度化的一步。同样,这也是大学乃至公众再一次对中学校长给予厚望:负起担当,不拘一格荐人才。  说起来,中国的校长们,尤其是中小学名校的校长们,在光鲜

2、的名气、众人的追捧、眩目的地位背后,也有着许多国人可以想象和理解的难处:首先,学校必须在现阶段的人才选拔模式中立于不败之地,简言之,学校的升学率乃至升入重点学校的学生比率必须稳定乃至于稳定的增长,这才能过得了对上的考核关、对下的口碑关;其次,学校不是超然独立的一方净土,办学过程中要与方方面面的资源管理机关打交道,所以校长们也都“被成才”,时时在复杂而且对学校利益至关重要的社会关系中摸爬滚打;再次,或者经验丰富、或者学有所长、或者年轻气盛的老师们,都仰仗着校长为他们搭设各自的成长平台,实现各自的名师梦想,提升各自的生活质量和职业质量;更不要说,那些对学

3、校对校长殷切期盼的形形色色的家长,那些自己爱如子弟的或优秀或顽皮的学生,他们每一个人都意味着一个追求着上进、上升的家庭乃至家族的未来。可以说,中国的校长们,肩负重担,他们很累。但是,中国的校长们,必须担当。因为,你们被称之为“校长”。  北大“校长实名推荐制”出台之后,有中学校长出于显而易见的原因,无法完全主动地按照多元“人才标准”,去推荐或者冒着“风险”推荐一些所谓的“特殊人才”,他们给出的名单,很大程度上还是一份成绩的座次表,甚至有媒体认为“连推荐评语都如出一辙,了无新意”。其中的原因,不言而喻。  那么现在,有一个机会,四川大学勇敢地走出了一步

4、,并向中学校长们发出一声邀请,邀请校长们走出困扰他们的那些“难处”,准确地说,是邀请他们也勇敢地面对那些可能遇到的困难:如何定义“特殊人才”?如何在当前的制度中寻找一切的可能性去开拓新局?如何面对可能的请托?如何在一群孩子中选择?如何不被公众、媒体质疑?即便面对质疑,又如何坚持住自己的教育标准?这一个个问号,是校长们必须面对的担当。  这担当,不轻松。  但其实,只要担当起来了,不轻松也就不沉重。  “校长”,一个如何高大伟岸的名讳,一个如何令人骄傲、让人敬重的称谓。只有当一位位、一批批、一群群校长,担当着并且只担当着教育的理想和教育的目标,一步步走

5、到我们眼前,我们现在的很多教育问题,才有开始解决的希望。  所以,且让我们安静下来,看我们校长的担当。教育何以让人感觉“越来越不公”2009年是教育公平备受考验的一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全国30个省、市、区2952名公众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中,56.5%的人表达了他们对当下教育现状的担忧——“越来越不公平”。仅11.2%的人认为教育越来越公平。(12月15《中国青年报》)    回首即将过去的2009年,“浙江高考航模加分”和“重庆31名考生民族成分造假”等事件的曝光,让教育面临着公共信任危机。而这,或者正是56.5%的人认为教育越来越不公平的

6、重要因素。必须要承认,教育不公现象确实存在且不是孤例。不过,这种不公并非现在才有的事情,至于是不是“越来越大”,并没有可作论据的可靠数据,上述调查结果的出炉——更像是出自情绪化的感觉判断。    譬如高考加分政策被利用、民族成分造假这些导致教育不公的现象,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那些被冒名顶替上学的“罗彩霞”们,其遭遇多发生在多年以前。这只能说教育体制和教育管理尚有进步改革空间,而不能说“教育病灶”于当前“越来越多”。还有最近舆论诟病的北大试行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其实这不过是北大以另外一种形式推行的“掐尖”录取。    坦白地说,教育是在逐渐进步的

7、。取消文理分科议题的提出、高考制度改革的地区化探索、大学自主招生的试水,都可以视为教育进步的表征。教育之所以让人感觉“越来越不公”,究其原因不外乎有二:其一,由于互联网的信息平台效应,网络舆论监督力量的空前高涨,既往很多不容易被曝光的负面事件如今很容易被推向前台,在最短的时间内被广泛传播,引发更多、更广层面的关注和思考;其二,随着社会发展和公民社会的来临,基于权利意识增强,人们对于教育公平的内在需求也在升级。在这种背景下,再加上长期困扰教育领域的投入不足和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局部的教育不公就会被放大。    教育既是百年大计,又是

8、与民生关系最紧密的领域,教育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公共社会敏感的神经。而事实上,正如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