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郭沫若——翻译家(英语系学生原创)使用请注明转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天上的街市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它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像,描绘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GiftedTranslator——郭沫若生平文学成就翻译成就1892.11.16——1978
2、.6.12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因为他的家乡有两条河叫“沫水”和“若水”)。四川乐山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现代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学者和著名的革命家、社会活动家。优秀的翻译家。TeenagerYouthMiddleage5岁时被送入私塾,14岁以前对先秦学术和文化知识打下良好基础。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医科。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投身于新文化运动,
3、写出了《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1923年,他在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编辑报纸,提倡无产阶级文学。1926年参加北伐,其间,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聂嫈》、《卓文君》。1928年因受蒋介石通缉,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学的研究工作,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研究》。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团结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1941年皖南事变后,他写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孔雀胆》
4、《南冠草》《高渐离》六部历史剧和战斗诗篇《战声集》以及杂文《甲申三百年祭》。1958年9月至1978年6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1966年文革爆发。郭沫若被指责:只顾自保,为全盘否定历史的极“左”思潮推波助澜,对郭沫若的声誉都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1978年6月12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MainWorks1.Poetry:《女神》、《长春集》、《星空》、《潮汐集》、《骆驼集》、《东风集》、《百花齐放》、《新华颂》、《迎春曲》、《天上的街市》etc2.HistoricalDramas:《屈原》(已拍摄发行)、《虎符》、《棠棣之花
5、》、《孔雀胆》、《南冠草》、《卓文君》、《王昭君》、《蔡文姬》、《武则天》、《聂嫈》、《高渐离》;4.Reminiscence:《洪波曲》5.Commentary:《雄鸡集》6.Monograph:《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研究》、《卜辞研究》、《殷商青铜器金文研究》、《十批判书》、《奴隶制时代》、《文史论集》、《郭沫若文集》(38卷)ect.TheCareerofTranslation1.Guo'stranslationalmoststartswithhisliterarycreation.Innearly60years,hetr
6、anslateddozensofforeignworksonliteraryandacademictheory.Moreover,thenumberofwordsreachesmorethan3million.2.Asaliterarywriter,Guostressesontheliterarytranslation.HewasgoodatEnglish,GermanyandJapanese.HehastranslatedliterarybooksfromGermany,America,France,British,Russia,Ja
7、pan,Indiaandothercountries.其译介范围之广,时间持续之长,所涉流派之多,在现代翻译文学史上都是少见的.1.萌芽期:“五四”时期,从翻译歌德的作品,开始了翻译生涯。2.发展期:1924年流亡日本到40年代末,主要翻译日本的马列主义和经济学。3.成熟期:建国后,翻译作品多并且涉及的广,特别是完成了《浮士德》和《战争与和平》。Inhislife,hewritesmanypoems,proses,novels,historicaldramas,reviewsandotherworks.Apartformthose,he
8、alsohasmanytranslationworks.AllofthismakegreatcontributionstothedevelopmentofChinesecultureandtechno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