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练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后篇巩固提升合格考专练1.在古代官吏选拔制度中,由中央委派官吏评定等级的选官制度是( )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答案C解析在九品中正制下,中央委派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朝廷依此授予相应官职。故选C项。2.在唐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 )A.军功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开始形成,科举制使一批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加到政权中来。3.“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
2、…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伏尔泰在这里主要赞扬科举制度( )A.加强了中央集权B.提高了官员素质C.提高了行政效率D.废除了门阀制度答案B解析根据“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即可判断B项最合题意。4.下图所示的制度( )A.造成了君主权力旁落B.消除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C.提高了决策的正确性D.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答案C解析从图片中“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六部”可以得出图片所示的制度是三省六部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制度有利于决策的准确,也加强了君主专制,故C项正确
3、,A项错误;B项表述错误,封建社会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一直存在,直到明朝宰相制度被废除;三省六部制涉及的是君主专制问题,而不是中央集权问题,故D项错误。5.唐高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外进行大规模屯田,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唐朝时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而尚书省下设的工部负责工程建设。故答案选B项。6.均田制与赋税制息息相关。北魏均田
4、制的颁布就是为了增加赋税,因此均田制内容的变动也会引起赋税制度的变动。北魏均田制下实行的赋税制度主要是( )A.租调制B.租庸调制C.以庸代役D.更赋制答案A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故A项正确。7.右图是广东怀集县百姓所纳庸调在上缴朝廷时由地方官府折纳的银饼。此饼最有可能出现在( )A.北魏B.隋朝C.唐初D.唐中后期答案C解析唐初,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故选C项。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5、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在此之前,历代的赋税征收,或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据户头,收取粮食、丝绢等实物,有时亦收取钱币,名目与内容时有变化,税额也各有不同,但无不以个体农户为基础。清查户口、人丁,尽可能抑制豪强兼并土地,防止自耕小农破产,均是历代一以贯之的政策。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这也是明代“一条鞭法”、清代“摊丁入亩”等制度的主要内容。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土地兼并不再是政府关注的主要问题,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清查与登记成为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活动。—
6、—据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税征收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税征收变化的主要原因。参考答案(1)特点:两税法实施以前,以自耕小农、人丁为主要征收对象,以征收实物为主;两税法实施以后,逐渐以土地为主要征收依据,以征收货币为主。(2)原因:土地兼并趋势难以遏止,小农破产,租佃关系成为普遍现象;生产区域性特征日益显著,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政府适时调整税收政策,保证财政收入。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两税法的主要影响。第(1)问的“特点”要注意两税法实施
7、以后我国赋税征收依据和形式两个方面的变化。第(2)问从当时土地兼并的加剧和政府的目的两个方面回答。等级考专练1.“汉、魏以下,州郡县官得就地自辟僚佐,后魏、北齐多由吏部选授,隋确立制度,全国任何小官,任用权都操在吏部。”选官方式的变化反映出(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B.政治制度的发展缺乏延续性C.官员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D.吏部已成为核心的决策部门答案A解析把考核和选拔州郡官员僚佐的权力由地方收归中央,反映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不断加强,中央集权的逐步强化。2.《中国传统政治》记载:因为当时地方骚乱,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正官采访同乡
8、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送中央政府作为录用根据。该材料分析了( )A.世卿世禄制的必要性B.察举制的弊端C.九品中正制的必要性D.科举制的弊端答案C解析九品中正制由地方中正官推举人才,材料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