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微课对我教学工作的影响和改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教学论文】《微课对我教学工作的影响和改变》教师姓名:单位名称:西航四校时间:2015年11月《微课对我教学工作的影响和改变》摘要:微课最近在全国各地很火,教育系统都在学习和探索着微课。这种教学形式,既引导学生和教师建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又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还推动教师教学方法的变革。尤其是在有效教学中的辅助作用甚大。关键词:微课有效教学辅助作用在这个浪潮中,带着对它的好奇,我一步一步了解认识了微课,并将其实践于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在这一路中,我有过迷茫,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现将个人所思所悟同大家分享,期待共同成长。一、我对微课的认识'‘微课”是指为使学
2、生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视频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并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它的形式是自主学习,通过内容的可视化及精美的制作,目的是最佳效果,内容是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时间是简短的,本质是完整的教学活动。因此,我觉得对于老师而言,最关键的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制作微课,而不是在教师的角度去制作,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二、微课对我教学工作的影响和改变目前的教学中存在着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但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实质上是无效或低效教学。教学效率高不高,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
3、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提高,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我们需要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优的过程和最大的效率.效益,实现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的整合,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微课是将知识的传授放在课堂外,知识的吸收放到教室内,正好打破了原有的固定模式。一个微课就是一个知识点,它注重的是方法的传授,即"授人以渔:学生用习得的方法去做相应的功课,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4、。微课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短小精悍,一个议题,一个重点,都是针对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设计,非常适合学生自学,所以能更好的满足学生对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既可以查漏补缺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现;对老师而言,微课程制作简单,于教师进行知识管理,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很好提高教学效果。形式新颖通过微课可以进行资源的积累.分享和交流我个人认为微课对有效教学的辅助作用主要休现在以下方面:(一)帮助学生有效预习古人云r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也是这样,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是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所在。预
5、习作为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恰是学习中最薄弱的一环。许多教师在课后作业中也布置了预习作业,但由于一些教师思想上重视不够,流于口头上的布置,缺少与之相对应的检查与促进措施,好多学生钻了空子,缺少预习的动力,根本不能按要求完成预习任务,久而久之,能自觉坚持预习的学生越来越少,预习成了一件毫无意义的事,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无从谈起。微课的出现,如一缕春风,为境中预习带来生机。微课以其短小精悍,活泼生动的视频深受小学生的青睐。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微课一般为5/0分钟的时间,选取教学中的某一知识点,一般为学生不易掌握的难点或重点,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以动感的画面,配
6、以简明精要的讲解,通过录屏软件制作成教学视频,发布到网络,让学生在家自由学习观看,先自主学习然后再就学习中的疑问惑在课堂中共同探讨解决,真正实现:r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它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新授内容的引导呈现环节可以通过微课解决,节约了宝贵的课堂时间,有效地提升了课堂教学容量,增加了学习中师生.生生的互动,提升了课堂的互动水平,也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充分的自主思考的时间。(二)帮助学生有效复习突破学习难点,达到查漏补缺的作用。例如今天你的老师讲课较为平淡,你可以上网查找一些不同性别.不同风格老师的微课,有的微课别出心裁,里面有大量的图片.视频素材辅导理解,有的采用生动的实物展
7、示,还有的采用专门的教学软杵.3D动画模型。这些微课可多角度让学生理解知识点,扩展知识视§微课的制作有助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我们平常备课中常谈到的对教材的分析.理解。要注意的是我们一直倡导的“深入浅出”,“深入”是“浅出”的前提,教师把教材钻得越深,悟出来的道理就越透彻,这样的微课看起来就越简单,也即能够讲在点子上,“一语破的,一语解惑,一语启智,一语激情‘:名师常把复杂的内容教得很简单,而平庸的教师却会把简单的课越上越复杂,原因就在这里。只有真正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吃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