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哲学与中国琴学

浅谈中国传统哲学与中国琴学

ID:43770533

大小:51.50 KB

页数:28页

时间:2019-10-14

浅谈中国传统哲学与中国琴学_第1页
浅谈中国传统哲学与中国琴学_第2页
浅谈中国传统哲学与中国琴学_第3页
浅谈中国传统哲学与中国琴学_第4页
浅谈中国传统哲学与中国琴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中国传统哲学与中国琴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中国传统哲学与中国琴学无论古琴在古代得到怎样的美化,怎样的点染;近现代遇到如何的冷落,使人们感到陌生。但它毕竟是我们这个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中为数不多的,贯通着上古、中古、近代、现代的一种悠久的器怎艺术。它毕竟有着自己特定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功能。在数千年的春秋岁月中,对华夏音怎文化的开发、积累作出过卓越的贡献。在数千年闭关自守的国度内,对我们这个民族的音怎文化生活在起到过积极的作用。在现代文明的今天,随着世界文化的疾速交流,东西方音乐文化的进一步融汇,作为一件有着十分系统的琴学体系的古琴,其丰厚的遗产、典型的

2、特点及特殊的艺术功能,将进一步为人们所认识、推广和应用。由于乐历的久远,数千年来伴随着华夏文化的繁衍、滋生,并一度受到过朝野上下的推重,使得中国琴学中容纳着我们这个民族有史以来各个时期、各个朝代所各有的,以及各个时期、各个朝代所共有的文化特征,哲理心态,汇集着中国传统音乐的律学、谱式学、音乐史学、哲学、美学……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那种多层次、多色调,博大精微的渊深内涵。在屮国音乐研究的律、调、谱、器等方面都有着丰厚的遗产和显著的建树。同样,也因为琴史的久远,由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曾长期为文人、丄人夫乃至封建帝王

3、所玩味品赏,孤芳自守,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一定时期偏离现实社会中剧烈复杂的斗争,多侧重于用来表现个体的内在境界,故而导致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出世的消极色彩。通过探索学习、悉心潜思,本文仅就中国琴学与中国传统学中“天人合一”、“情景合一”、“知行合一”以及儒道互补等多方面的联系,浅作论述,以就教于识者。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中国传统美学的特殊情况所致,即,它不象西方美学那样早巳从哲学中派生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而是紧密的与中国传统哲学相互交织,浑然融汇(或者说不少美学问题就是哲学问题)就目前状况来看,中国传统美学尚未独

4、立,至今,还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中国传统美学的学科建设。既便是目前见到的一些中国传统美学著作,也主要多在中国传统哲学、理学的范畴内去谈中国传统美学,并没有过多的揭示出中国传统美学形成的明晰的逻辑,更无疏理出其完整的体系。故而,本文凡言所涉及的屮国传统美学云云,亦即屮国传统哲学种种。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状况、和种种社会原因,中国琴学与中国传统哲学领域中兰艾混杂,精华与糟粕往往密切缠绕,再由于文献浩繁,积累庞博,欲全面、系统、清晰地条理出二者之间内在的有机联系,力所不逮。因此,本文暂且先论列某些专题。(-)根据

5、诸多琴论文献及历代琴人的观念看,作为中国传统音乐中古琴艺术是一种人文与自然高度融合的、抽象的时态艺术。中国传统哲学是一种对于人生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女口,冯友兰先生所说:“哲学是什么?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中国琴学与中国传统哲学,二者有一定的从属,一定的界限,又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前者主要是通过阐发抽象的艺术形式给人的各种境界的艺术感受,以及其它间接的社会功能。后者则主要是表述人的精神境界和对人、对事、对天地、万物的观察思考。在中国传统哲学这极为广阔

6、的领域中,不论被认为是讲究入世哲学的儒家,或被认为是讲究出世哲学的道家等诸家诸派的思想大家,数千年来对中国传统哲学中真、善、美的议论,其核心,都集中的围绕在对“天人合一”、“情景合一”、“知行合一”这些根本要务的论证、说明、研讨、实践之中。从早期的先秦来看,《易经》所说:“大人者与大地合其德”。《孟子;尽心上》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庄了;齐物论》所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到了汉代,这种“天人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董仲舒在《阴阳义》中说:“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

7、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也”。到了宋代这种“天人关系”,乂得到了深入的丰富。朱湘在其《语类;卷九十四》中说:“……本是一太极,而万物各自禀受,乂各自全俱太一尔”。还说;“天即人,人即天,人之站生,得知于天也,既生此人,则又在于天”。到了明代,这种“天人关系”的概念就更加具体,王守仁说:“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为一体。”,“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风南露电,日月星晨,禽兽草木,山川木石,与人原是一体,故五谷禽兽之类皆可以养人,药石之类皆可以疗疾,只为同此一气,故能相通耳。”他们之

8、中,无论是以唯物论为基础去解释“天人关系”也好,或是以唯心论的观点去说明“天人关系”也罢,虽然立论的出发点有别,但各口所追求的终旨却不无相同,即天人是相通的。在这里,中国传统哲学把天道看作客体,把人道视为主体,但人要符合天道,要为天地立心,天地与人都不是死板的,而是有生气,有理性,有道德的生动活泼的统一体。不难看出,这种种认为人与天地宇宙统一,并相互融合渗透的观念,从很早以前的先秦已来,就一直贯穿于历代先哲们的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