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766052
大小:3.38 MB
页数:33页
时间:2019-10-14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小高考复习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一节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江苏省淮州中学王彩云直击小高考1、知道自然地理要素(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2、结合实例,说明地理环境从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向内陆及垂直地带的地域分异规律3、理解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1、陆地自然带的含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气温降水植被土壤陆地自然带气候不同区域组合代表性带状分布自然带的概念由“242”三部分组成:“两个”形成因素——纬度因素和海陆位置“四”个构成因素——水热状况及其组合(即气候)、植被、土壤和动物“两”个分布特点——占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自然植
2、被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所以自然带往往以植被类型命名。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南北方向更替东西方向延伸2、对照图3-1-2和2-4-1,对比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和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图,分析自然带的分布和气候类型分布之间的联系。2、世界上典型气候类型所对应的自然带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苔原气候冰原气候热带雨林带热带季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赤道北回归线北
3、极圈亚寒带针叶林带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是有规律可循的,它体现了气候、植被、土壤等地理环境要素在空间上的规律性,称为地域分异规律。分两种: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二、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水平地域分异指地理环境在水平方向上的地域分异。(1)概念(2)分类水平地域分异从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到内陆(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沿经线(南北)方向更替自然带与纬线基本平行赤道产生原因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随纬度发生变化,导致热量由赤道向两极方向递减。分异的基础:热量热带雨林景观寒带苔原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赤道两极543
4、21热带雨林景观寒带苔原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沿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荒漠草原森林(2)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40N沿纬线(东西)方向更替自然带与经线平行产生原因水分从沿海向内陆递减。影响因素:水分在中纬大陆地区表现的比较明显。白居易诗词《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我国横断山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这些现象该做何解释呢?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1)概念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地表景观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现象。(2)形成的主要原因:水分条件、热量状况及其组合的垂直变化。(3)影响因素:海拔高度珠穆朗玛峰南坡
5、垂直自然带较北坡丰富南坡北坡珠穆朗玛峰山地自然带的发育程度往往与该山体所在纬度及相对高度有关。纬度越低,山体越高,自然带越丰富。中低纬度高山地区更明显乞力马扎罗山(海拔5895米,3°S)问:假设乞力马扎罗山山麓的温度是30度,求乞力马扎罗山顶的温度5900×0.6=35.430-35.4=-5.4影响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海陆分布亚寒带针叶林带,北半球地带性规律很明显,南半球相应的纬度缺失。地形起伏南美受安第斯山阻挡,荒漠仅在沿海狭长地带。洋流:南美的荒漠向北延伸至3°S非地带性现象洋流南美大陆太平洋沿岸的荒漠带就是受到寒流的影响。它不符合水平
6、地域分异规律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秘鲁寒流降温减湿安第斯山脉阻挡水汽热带荒漠带热带雨林带新疆天山山麓地带的绿洲(该地区按地带性规律应是温带荒漠景观)水平地带性非地带性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地带性{{{地理环境的区域分异小结:学以致用1、因纬度不同产生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是( )A.地形B.热量C.降水D.土壤2、地理环境具有从沿海向内陆的经向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是受下列哪个因素的影响A.气候B.热量C.水分D.地形BC3、下列山地中,自然带最复杂的是( )A.庐山B.乞力马扎罗山C.花果山D.太行山4、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的自然带是A
7、.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B.热带常绿阔叶林带C.热带季雨林带D.亚寒带针叶林带BA5、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东侧是干燥的巴塔哥尼亚沙漠,其主要成因是( )A.热量因素的影响B.地形阻挡水汽C.地带性因素的影响D.洋流因素的影响B落叶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针叶林带高山草甸SN(1)该山地可能位于(温度带)。(2)该山地的阳坡为(南、北)坡,(3)它可能位于(南、北)半球。(4)所处地区的气候类型可能是温带南温带海洋性气候北6、读图完成:(冲A)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