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761812
大小:148.10 KB
页数:45页
时间:2019-10-14
《中学校本课程教材《中国对联文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总^签^画》毎*帑雜側嘰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安排表课程实施纲要第一讲汉字与对联第二讲对联定义、类别第三讲对联的美学价值(上)第四讲对联的美学价值(下)第五讲对联句式第六讲对联句法、结构第七讲对联鉴赏与创作(一)第八讲对联鉴赏与创作(二)第九讲对联鉴赏与创作(三)第十讲对联鉴赏与创作(四)第十一讲对联收集与交流(一)第十二讲对联收集与交流(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安排表课程名称屮国对联文化开发教师崔雅鸿教研组语文组课程学习目标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中国楹联和对联的悠久历史,了解中国楹联的基本内容和形式。二、学习如何鉴赏中国楹联,体会中国楹联博人精深的内容和丰富的内涵,提高鉴赏中国楹联以及中国
2、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厂、通过对中国楹联以及相关知识的查找、收集、整理、分析,提高学牛:学习研究的能力,提高学牛•的文化素养。课程内容设计第一章对联与对联文学1汉字与对联2对联定义、类别3对联史话第一•章对联的美学价值与实用价值1对联的美学价值与实用价值2对联结构是声律结构3对联、律诗、骈文句式4最佳对联的句法、结构5长短联的划分第三章对联鉴赏与创作的基本要求1平仄合律2对仗工整3文意切题第四章名联鉴赏1人量使用重字2两字颠倒自重自对3在二七结构4用韵联5哀感顽艳的挽联6李调元题北京四川会馆7何绍基题岳阳楼联8郑板桥六十自寿联9昆明大观楼长联可提供的总教案数10〜12教材方式自创适用年级咼—
3、咼二选课人数90教学设备要求多煤体教室所需课时12上课形式讲座参考文献余德泉《对联格律》;余子衡《对联平仄的宽严》;王永龙《谈谈对句》;罗琛原《对联写作基本知识》;李岫春《楹联大全》;裴国昌《中国楹联大辞典》理论篇;梁羽生《楹联的各自为对格》考核方式采用开卷考试的方式进行。根据教学要求,撰写相关学习心得。考核指标及标准出勤率口常作业考核(学分)总评20%30%50%100%学科组长意见学生选报情况综述(包括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上届学生反馈及需完善的地方校本课程指导小组意见《中国对联文化》校本课程实施纲要课程名称:《中国对联文化》课程来源:原创授课教师:崔雅鸿教学材料:①自编教学讲义(教师
4、用)②自编《中国对联文化》(学生用)课程类型:中国传统文化学授课时间:由学校教务处安排授课对彖:高一学生、高二学生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名为“中国对联文化”。设置本课程旨在激发学牛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培养学牛了解并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本课程为任意选修课,适合高中一年级或一年级学生选修。本课程需用1()〜12课时完成教学任务二、学时分配课程内容设计学时1、第一章对联与对联文学22、第一章最佳对联结构43、第三章对联鉴赏1—4、第四章对联鉴赏225、对联收集16、参观名胜古迹,或组织观看影音资料1合计12三、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章对联与对联文学1汉字与对
5、联2对联定义、类别3对联史话【基本要求】了解对联的历史;掌握对联的价值。第二章对联的美学价值与实用价值1对联的美学价值与实用价值2对联结构是声律结构3对联、律诗、骈文句式4最佳对联的句法、结构5长短联的划分【基本要求】掌握对联的基本结构、句式。第三章对联鉴赏与创作的基本要求1平仄合律2对仗工整3文意切题【基本婆求】继续了解对联的基本特点,了解对联创作的基本耍求。第四章名联鉴赏1大量使用重字2两字颠倒自重自对3在三七结构4用韵联5哀感顽艳的挽联6李调元题北京四川会馆7何绍基题岳阳楼联8郑板桥六丨-自寿联9昆明人观楼长联【基本要求】鉴赏对联,介绍历史上有名的对联,更深入感受对联的魅力。四、主要
6、参考书目余德泉《对联格律》;余子衡《对联平仄的宽严》;干•永龙《谈谈对句》;罗琛原《对联写作基本知识》;李岫春《楹联人全》;裴国昌《中国楹联人辞典》理论篇;梁羽生《楹联的各自为对格》五、课外学习要求课外通过网络查找有关资料,如有条件,参观名胜古迹,或观看有亲影音资料,加深对对联的认识和直观感受。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法采用开卷考试的方式进行。根据教学要求,进行对联创作并撰写相关学习心得。第一讲汉字与对联一、教学目的:1、通过讲解对联与汉字的关联,并介绍相关的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使学生对对联的历史有粗浅的认识一、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的悠久文化,主要依靠汉字流传至今。汉字是华夏文化的
7、载体,没有汉字,中华民族的普遍认同感,炎黃子孙的强大凝聚力是不可想像的。以方块形、单音节为特征的汉字是符号文字,形声兼备,视听俱佳,分辨率高,组合力强,信息量大,传播久远。作为文学的信息载体,汉字的优越性超过拼音文字是无庸置疑的。现代文学中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各国都有;唯有对联是中国特产,功在汉字。二、对联的历史对联历史,源远流长,它的起源同骈体文的形成和发展有密切的关系。骈体文由汉代曹植开其先河,至南朝梁陈趋于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