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754832
大小:3.87 MB
页数:43页
时间:2019-10-13
《天颐阁艾灸养生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医养生培训班天颐阁-姜冠一、概述灸法,又称“艾灸”,是以艾绒为主要原料,点燃后置于体表的一定穴位进行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经络,益气活血,扶正祛邪,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艾灸的作用1温散寒邪2温经通络,活血散瘀3回阳固脱4消瘀散结5预防保健6美容灸法的作用(一)温散寒邪所谓”寒邪”,就是引起疼痛或不适的寒气灸法属于热疗法,可以驱散寒邪,消解寒冷“通则不痛,不通则痛”在中医上,艾灸常被用来灸治因寒邪所致的、偏于阳虚的各种病症(如因脾胃虚寒所致的脘腹冷痛、久痢、久泻
2、)以及因虚寒引起的痛经等症。(二)温经通络,活血散瘀艾叶味辛而性温,最适宜于温经散寒在中医临床上,艾灸常用于治疗因寒湿而引起的疼痛,如因寒气而引起的肩周炎、腰痛、坐骨神经痛及四肢关节疼痛等。(三)回阳固脱通过艾灸的温热驱寒,不但可以驱散寒邪,而且能够阻止阳气的消散,具有回阳固脱之功中医临床中,可用于治疗遗尿、脱肛、阴挺、崩漏等病症。(四)消瘀散结“瘀”指瘀积不通,多由寒邪而致,艾灸能散寒,故能消瘀;“结”指的是由于气血瘀滞形成的结块,一般可以通过温化来消解用治乳痈初起、瘰疬、手术后刀口周围形成的包块以及寒性疖肿未化脓者常
3、用灸法艾灸其他灸法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灸直接灸间接灸悬起灸实按灸灯火灸天灸白芥子灸蒜泥灸瘢痕灸无瘢痕灸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温和灸雀啄灸太乙针灸雷火针天灸回旋灸一、基本技术将艾条悬放在距离穴位一定高度上进行熏烤,不使艾条点燃端直接接触皮肤。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3~5厘米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施灸10~15分钟。悬灸艾条灸悬灸回旋灸雀啄灸温和灸1、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
4、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10~15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温和灸促进术后组织修复的临床研究*温和灸法治未病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一般施灸10~15分钟。2、雀啄灸*雀啄灸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雀啄灸治疗术后腹胀*雀啄灸治疗足跟痛38例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虽然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固定,而是均匀地左右移动或往复回旋熏烤施灸。3、回旋灸以上诸法(悬灸)对一般应灸的病证均可采用,但温和灸多用于灸治慢性病,雀啄灸、回旋灸多用灸治急性病
5、。什么是好的艾条1.看艾条的形坚挺,卷的紧实,越紧越不易掉灰,软而不结实为劣质2.看艾条的色比例越高色泽越好看,偏土黄色没有绿色或夹杂的绿色比较少为好,说明比例高,储存时间长3.闻艾条的味道气味芳香,不刺鼻,不令人恶心,如夹杂绿色多烧出来会有青草味4.看艾条燃烧的烟烟少,色淡、白,烟气祥和,烟形飘逸(如祥云),差的艾条烧出烟很冲,呼呼的直冒5.感觉艾条的火好艾条火力柔和不烈,渗透力强,反之则火刚烈,渗透力不强,易有灼痛感治疗原则盛则泄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下陷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凡病属虚寒者多取背部俞穴灸之。凡病
6、实热者多取四肢穴道灸之。凡病在上部者,肩髃、曲池、外关、内关、合谷皆可用。凡病在下部者,环跳、阳陵泉、太冲、足三里、三阴交皆可用。强健体格、预防疾病,灸中脘、关元、足三里。经常灸更妙。凡病属全身者,可取大椎、风门、身柱、肾俞、中脘、关元、足三里。二、常见疾病的艾灸疗法(一)感冒感冒常由外感风寒,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苔薄白、脉浮等为主要表现,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普通感冒。治则:疏风解表散寒。常用悬灸法,隔姜灸法。操作步骤:1、取穴:风池、大椎、曲池、合谷、尺泽。2、配穴:风寒加风门、肺俞、列缺;气虚
7、加足三里;身痛加大杼;腹痛、腹泻加神阙。3、悬灸法:将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以施灸部位有温热舒适感为度。每次选取2~4穴,每穴每次艾灸10~15分钟,以灸后穴位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2次,至治愈。4、隔姜灸法: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3厘米~4厘米,厚约0.3厘米~0.4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穴位上,再将艾炷放于姜片上点燃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烫时,可将姜片稍微提起,稍停后放下再灸,以免烫伤。艾炷燃尽,易炷再灸,每穴每次艾灸5~7壮。每次选取3~4穴,每日1次,至痊愈。特别提示:对于体虚易感冒者,可在夏季进行预防
8、性治疗。在感冒流行季节可按上述方法预防性治疗一周。(二)面瘫病面瘫常由风寒外袭,入中面部经络,以一侧面部肌肉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增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健侧为主要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疼痛。本病相当于西医的周围性面瘫。治法:疏风通络,行气活血。常用悬灸法、隔姜灸法。操作步骤:1、取穴:翳风、颊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