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733834
大小:129.23 KB
页数:55页
时间:2019-10-13
《诗歌鉴赏指导及分析示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诗歌鉴赏[指导内容]一首诗歌,应如何鉴赏?鉴赏出哪些东西来?笔者经过教学实践,发现“读・悟•联•结”四步鉴赏法,比较奏效。—、读“读”,是从文本中获取人部分第一手材料(感性材料)的唯一途径。对诗歌而言,“读”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从读诗中获取的第一手材料是鉴赏诗歌的先决条件。如何读?町事先设置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读,这个悄境可以是喜境,也可以是悲境,让学生在喜境中读婉约诗歌,在悲境中读豪放诗歌或山水田园诗歌。还可以事先选出与所读诗歌类型相同或完全相反的诗歌,比较着读。读的形式灵活多样,只要是利于诗歌的鉴赏,都可采用。如慢读、快读、不快不慢地读、抑扬顿挫地读、闭着眼睛读、瞪着眼睛读、
2、摇头晃脑地读等等。读的FI的就是要读出诗歌的韵律节奏,读岀诗歌的意境,读出诗人的意绪(情感)。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一词,只有通过读,才能把握其语气节奏的轻重缓急,了解词人的心绪。尤其是“小楼昨夜乂东风,故国不堪回首J1明中”与“问君能冇儿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非读无以把握运气之长短,非读无以知晓情感之悲喜。同时,通过读,还可以牢牢抓住诗歌屮的重要词语(关键词——诗眼或词眼)和特定的意象。如“小楼昨夜乂东风”中的“乂”字(关键词),“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中的“明月"(意象)。“读”是对诗歌的第一步感知,它讣学生粗浅地感知到了诗歌意境、作者情感等方面的轮廓,虽是模糊、朦胧
3、,却给诗歌的深层鉴赏奠定了基础,导明了方向。二、悟“悟”是在“读”所感知获取的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的理性思考过程。通过悟,可较为具体地把握诗歌意境、作者意绪等鉴赏内容,因此,这一步更为重要。那么,“悟”什么?悟诗歌意象,悟诗句屮的关键词(诗眼或词眼)。1・悟意象在悟之前,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诗歌意象在诗歌中具冇哪些作用,如此,在悟的过程中方能变肓H而为有的放矢。诗歌意彖的作用与散文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如出一辙,大体上有这些作用:营造氛围(如《琵琶行<并序〉》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借景抒情(这是诗歌惯用的“伎俩”,凡诗歌小有描写的景物,-•般都具有
4、这一作用)、塑造背景或环境(这一作用与“营造氛用”有相似之处,但亦有不同,那就是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昌龄的《从军行》Z“青海长云暗雪山”即是)、塑造意境(其与“幫造背景或环境”有所不同。意境是作者抽取自然景物小的多个特定景物以进行描绘而表现出來的境界和情调,它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立体感强的画面,目的是给人以身临其境Z感。对于读者而言,也只有“临其境”或“入其境”才能感知境界Z妙以及作者的情感。如“明刀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H圆”、“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驚齐飞”
5、、“千嶂里,长焰落FI孤城闭”等都是意境深远的诗句)、衬托人物节质或性格(这种作用在写物诗中较为普遍,在表达技巧上,常用彖征手法或比喻修辞,如雪、竹•、梅、松、鹤、荷、平仲、金风玉露等等,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惜感纯洁等)、奠定情感基调(如柳永《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以景衬境(这i作用在山水诗中运用最多,如以闹景衬静境——“竹喰归浣女”,以动景衬静境——“莲动下漁舟”,以暖景衬冷境一一“日色冷青松”,以亮景衬暗境一—“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以满景衬空境——“睢字回时,刀满西楼”,以物语(或物态)衬心境——“废池乔木
6、,犹厌言兵”,等等)、以景衬情(这种作用在诗歌中亦常出现,其表现为诗人用意象颜色的浓淡衬托情意的浓淡,这种方法乂往往与谐音双关的表达技巧相关联。如李口的《春思》中“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句,就是用桑草之“碧”“绿”衬托想思惜浓,“丝”“枝”分别与“思”“知”谐音。还有用悲景衬悲情、川喜景衬喜情或卅喜景衬悲情,如杜甫的《登高》一诗,是用悲景衬悲情,而其《绝句•江碧鸟逾白》则是用喜景衬悲情)。当然,这些作用在诗歌中并不具备独立性,一首诗歌中,所冇的作用可能都兼而冇Z,这就要求在鉴赏时,不能顾此而失彼。冇了意象这许多作用,悟意象就显得冇据可依了,但如何悟呢?首先找出诗歌中的个体意象或是意
7、象群,再进行揣摩感知。如是个体意象,须赋予意象以人文情感进行鉴赏。如刘禹锡《石头城》i诗中的个体意象“潮水”,鉴赏时就须赋予人文情感。“潮水”给人的感觉,它总是一來一回,來时似乎很激越、狂野,充满着一股激情,待它猛烈撞击着海岸或沿着沙滩耗尽一切力量Z后返回时,却显得平和,似乎有些瘫软或者懊丧或者失落。就此,我们可以展开想象:潮水来吋是想索取点什么,还是想发泄点什么?回去时,是得到了i种满足,还是遭到了冷遇?结合后面的“寂寞冋”便可知晓。由此推知,原来作者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