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724519
大小:45.23 KB
页数:35页
时间:2019-10-13
《【精品】教学策略与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第…编教学策略概观序言1.《学会主存》一书认为“策略”的概念包括:①把各种要素组织成一个融会贯通的整体;②估计到在事物开展过程中会出现的偶然事件;③具有面对这种偶然事件并加以控制的意志。2、教学策略具有三个特点(P1):综合性、操作性和灵活性。第一章教学策略的涵义解析(P2-8)一、1、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以课程内容为中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活动。教学的要义:①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②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③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与促进学主学习的所有行为。2教学活
2、动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引起学生的学习意向、阐释学生所学的内容、采用易于为学生觉知的方式。二、3、教学策略:为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清晰分析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对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做出安排并进行调节与控制的过程。4、教学策略的一般特征:(1)它是为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的教学设计的一个指向实践操作的项目;(2)它是遵循教学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以一淀的教育理念和策略思想为依据,选择、安排和通合教学的形式与方法;(3)它既是一种对教学形式与方法的相对有序和有机的构造,又是一个有目的的审视、调节和不断控制的执行活动;(4)如
3、果说“模式”侧重于程序与架构,“策略”则更接近于方法与形式。教学策略是教师在教学情景中的一种操作智慧和有效行为。三、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P6)5、教学理论到教学实践的转化过程:教学理论一教学模式一教学策略一教学方法一教学实践。6、教学设计:指运用系统为达到教学目的,对教什么、怎样教以及达到什么结果所进行的策划,是一种系统设计、实施和评价学与教全部过程的方法。7、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1)教学模式:指为组织教学环境提供一定的结构、程序和步骤,是导向结果的一步步程序(2)教学模式具有简约性、概括性、理论性和相对稳定性特点。
4、(3)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的关系:①教学策略是对教学模式的具体化,教学模式包含教学策略;②教学模式规定着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属于高层次;③教学策略比教学模式更具体、更详细、受到教学模式的制约;④从教学研究的发展来看,先有教学模式研究,然后才有教学策略研究。8、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1)、教学方法:指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方式、手段和途径。它包含了教与学两个方面的协调一致活动。(2)、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的关系:①教学方法是更为详细具体的方式、手段和途径,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化,介于教学策略与教学实践之间,教学方法要受制与
5、教学策略;②教学展开过程中选择和采用什么方法,受教学策略支配;③教学策略在层次上高于教学方法;④教学方法是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策略包含组合、监控、反馈、调节等内容,在概念外延上要大于教学方法。第二章课程目标与教学策略(P9-19)一、怎样理解课程与教学目标1、第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转变课程功能作为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P9)2、国家课程标准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3、怎样理解课程与教学目标?(1)目标是一种预期的结果。(2)教学目标: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结果的一种主观愿望,是对教学活动后
6、学习者应该达到的行为状态的详细具体的描述。教学目标对具体的教学活动具有指导、操作、调控与测度的作用。(3)对于课程与教学目标,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理解:①、课程与教学目标是课程功能在学校教育中的体现;②、课程与教学目标有一个逐级具体化的体系;(麦克唐纳)③、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④、教学目标的确定有不同的取向。(舒伯特)(P12)“普遍性目标”取向,具有普遍性、模糊性、规范性。“行为目标”取向,具有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生成性目标”取向,具有参与性、感悟性、体验性。根本特点是过程性。“表现性冃标”取向,具有个体
7、性、差异性、多元性。5、课程与教学的构成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6、课程目标确定的主要依据: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要求学科的发展水平・7、深化对课程目标理解。二、新课程教学目标有什么特点(一)整体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整体教学活动中的统一实现(P13)C)累积性——历时性目标的一种共时性在同一时间表述。(三)双部性——外显行为与内隐变化的相互结合(P14)(四)灵活性——有所选择、有所侧重的要求(P14)(五)共振性——多种教学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P15)(六)开放性——预定目标与生成的个性化目
8、标的兼容(P15)三、怎样根据课程与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策略(一)要在“全面育人”上下功夫(P17)(-)要在“结合渗透”上下功夫(P17)(三)要在“持续发展”上花吋间(P18)(四)要在“突出重点”上做文章(P18)(五)要在“因材施教”上想办法(P19)▲第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