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七年级探究性学习教案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课题:广告零距离教学目标:通过收集、整理广告,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养。教学重点:通过广告学习语文,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习得语文学习的新方法,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学习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教学难点:学写广告语言教学用具:1.学生准备:收集、整理广告信息。2.教师准备:对学生收集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给予方法的指导。教学方法:探究合作教学过程:(一)导入1.课间开始播放电视广告集锦,创设氛围,激发学习兴趣。2.导入:在我们的生活中,广告几乎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广告”这个话题。3.电脑课件出示课题:广告零距离(二)学生汇
2、报1.从一个多月前我们确定了这节课的内容以来,大家就开始收集广告了。你能不能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你收集广告的情况呢?(引导学生从收集的时间、途径、数量等方面来介绍收集广告的情况。)2.小结:这次广告收集活动历时近40天,据初步统计,全班48人共收集了1778条广告,其中甘伟同学收集了110条,收集广告总数列全班第一。广告收集的途径主要有报纸、电视、互连网、户外广告牌、公共汽车车身、广告宣传单、广告袋、广告伞等。3.下面我们进行一个小游戏,叫“广告语接龙”,按照座位的前后顺序每人说一句广告语,看看哪些同学记得的广告语多。在说广告语的时候,你还可以加上自己的表情或动作,说得越生动
3、、越有趣越好。(鼓励学生表演广告,能够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更有利于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4.通过刚才的这个游戏,我发现大家收集的广告语还真不少。那么,对于收集到的这么多广告语,你是怎么给它们分类的呢?5.小结:对收集来的信息,我们按照一定的标准给它们分类,这样对我们进一步地处理、利用这些信息会带来很大的方便。(三)展示1.除了收集广告语之外,还有不少同学收集了大量的广告图片、广告宣传单、广告实物等,下面大家可以把自己收集并整理的材料拿出来展示一下。2.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自愿上讲台利用实物投影向全班展示。(四)赏析1.在你收集的广告中,你最喜欢哪一则(类)广告
4、呢?说说你为什么喜欢。2.讨论、交流。(引导学生从广告词的特点、写法等方面来讨论。)3.小结:广告词一般都比较短小、精练,突出产品的特点或优点,在撰写广告词的时候可以引用成语、俗语、古诗或历史典故,可以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还可以运用压韵的方法使广告词易读、易记。(五)创作1.通过这次活动,我相信大家对广告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你们想不想试着写一写广告呢?2.讨论、构思,为某一事物创作一则广告。(广告形式不限,可以说说广告的创意,不一定完整的表现出来。)(六)总结1.通过这次活动,你还有哪些收获呢?(除了课堂交流之外,还可以写成活动小结,在班上与同学交流。)2.总结:
5、通过今天的这节课,我们发现,平日里司空见惯的广告当中也有很多有趣的知识,值得我们去学习、研究。其实,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只要我们留心生活,我们就会把语文学得更好。课后,希望同学们把刚才展示出来的材料进一步整理、加工,编辑成册,送到学校的“个性展示厅”去展览,让更多的同学了解广告,了解这片语文学习的新天地。课题:环保零距离教学目标: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环境保护应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从每一个人做起,我们的家乡,我们居住的小区,村庄,还有我们的学校,都是我们生活的大家园,我们应该都有责任去维护它的和谐和发展。去了解了解,作点记录,为环保工作提出我们的建议,并出谋划策。教学重点:通过
6、观察,整理记录,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学难点:通过自主观察学习语文,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习得语文学习的新方法,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学习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教学用具准备:1.学生准备:收集,整理信息。2.教师准备:对学生收集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给予方法的指导。教学方法:观察法、指导法教学过程:一、导入1.讲述有关环保的宣传广告集锦,创设氛围,激发学习兴趣。2.在我们的生活中,污染、垃圾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今天,我们就来谈谈"环保"这个话题.3.板书课题:环保零距离二、汇报交流1.从半个多月前我们确定了这节课的内容以来,大家就
7、开始收集环保信息了。你能不能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你收集信息的情况呢?(引导学生从收集的时间,途径,数量等方面来介绍收集信息的情况。)小结:这次环保零距离活动历时近半个月,据初步统计,全班共收集了80多条环保信息,并提出了很多对我们有用的建议。3.下面我们进行一个小游戏,叫"环保语接龙",按照座位的前后顺序每人说一句环保宣传语,看看哪些同学的宣传语最有鼓动性.在说宣传语的时候,你还可以加上自己的表情或动作,说得越生动,越有趣越好.(鼓励学生表演宣传语,能够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更有利于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