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临古研究

董其昌临古研究

ID:43671387

大小:77.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10-12

董其昌临古研究_第1页
董其昌临古研究_第2页
董其昌临古研究_第3页
董其昌临古研究_第4页
董其昌临古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董其昌临古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董其昌临古研究__选自《董其昌书法艺术》《东方艺术》2011012期作者/朱惠良朱惠良“学书不从临古入,必坠恶道。"这是董其昌累积数十年学书之经验所生之感想,也是他给予有志学书者的忠告。作为中国书法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书家之一,董其昌的书法风格与书学理论均明显地左右了后世的书坛,而董氏在临古方ifij的实践与思想更是开历史Z风,影响深远。临占是貳氏学书中极重要的一环,他自十七岁(1571)开始学书,一直到八十二岁(1636)临终,从未间断过临古一事。对他而言,临习古人书迹并不止是一种学习手段,而更进一步可成为发掘创

2、作源泉之途径。流传至今的董氏书迹中,临古Z作甚多;在董氏书学论著中,以临古为主题者也占有相当大的篇幅。对临古投注极深的心力,是董氏书学之一明显特色。本文拟从梳理董其昌以前之临古观出发,进而探讨董其昌之临古观、临古历程与成果,最后再尝试深入探索董氏临古所产牛Z影响。一、董其昌以前之临古观临古是历代书家学习书法必经之途径,由临仿之体验而产生之心得,于历代书论中均可得见。在探讨董其昌临古观之先,宜对董氏之前的临古观有所了解,如此方能沽楚剖析董氏临古观中Z承继与创新。晚明以前论临古Z文字均零散而简短,三言两语,点到BI

3、J.ll:,极少做进一步深入地探讨。然虽属零星片段,亦足以一窥临古观演变之大概。历来论临古必以“神”与“形”,或“意”与“法”为讨论重心,“神”与“意”是书迹抽象之内在,难以掌握,且超越言语文字所能描述Z范畴;“形”与“法"是书迹具象Z外在,易于模拟,可用言语文字叙述其形象结构并归纳成种种法则。大致在南宋以前,临古之最高标准是“形神兼备”,如若形神不能兼备,则得其神韵車丁•形模。南朝齐王僧虔(426-485)曾谓:书Z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Z,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唐李世民(599—649)则强调临书应先求其神,

4、则自然町得其形,他说:今吾临古人书,殊不学其形势,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在焉。宋人对“神”与“意”之强调更有甚于前,这也是在宋书尚意的基础上一种必然的现象。蔡襄曾谓:“学习之要,惟取其神气为佳。”稍晚于蔡襄的晁补之(1O53J11O)更进一步认为,若仅致力于形模之肖似,则会导致古人之精神全失,他说:书工笔吏竭精神丁夜,尽得古人点I田iZ法,而模Z微纤横斜,毫发必似,而古人Z妙处已亡,妙不在法也。宋四大家Z—的黄庭坚(1045-1105)也认为机械性地反复临写,只能得到表面的形貌,惟有用心用眼,仔细观察体会,才能

5、真止掌握到古书迹Z神妙,所以他论道:学书时时临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书细看,令入神乃到妙处。苏轼(1036-1107)之书论中虽没有直接论及临古,但由他尚意不尚法之观念看来,他的临古观应与前述之宋人相当接近。黄庭坚提到苏轼曾临写十数张颜真卿书迹,“乃如人子孙,虽老少不类,皆有祖父气骨”。由此可见,苏轼Z临古,形貌纵或不似原迹,但颇能得其精神。北宋书家临古逼似原迹者首推米芾(1055-1107),他的临古书迹经常被误认为是真迹,他也颇以此口得。清代鉴赏家王満(1668-1733)曾于米Z临占帖上跋道:海岳书法纵

6、逸,独临古人乃极谨细,如此能事信未可测也。此跋透露出米芾临古态度谨慎,对形模其为重视。米芾评自己的临古“与真无异”(10),同时対他人临摹书迹之失真处亦极农在意。(11)山此口J知,米芾的临书观C与前辈有了差别。盖北宋中期以前之书家认为,临古至要者在于精神之掌握,如仅注意形模之逼似,会因此而失去古人之粘神。而在米芾看来,形模之肖似是临古极其重要的一环。米芾以后,书家对临古之形似越加重视。到了南宋时期,名书论家姜夔(1155-1221)捉出临古须山形似以得神情之新主张,他说:夫临模Z际,毫发失真,则神情顿异,所贵

7、详谨。姜夔这种以详谨逼真为主的临古观,当是针对南宋书坛过度发展北宋尚意不尚法乙卩风而发,旨在匡正时人作书己意多于古法之弊端。姜夔的主张在元代有着很大的回响,赵孟频即是将姜夔主张身体力行之第一人。赵孟烦对姜夔之书论极为推重,这山他数度临写姜氏所作之“续书谱》可看出(13),赵氏Z临占书迹与原木极为近似,明代鉴赏家何良俊(约1500-1550)谓赵氏勤于临池,其临占Z作不但书迹相同,行款亦皆酷似。由流传至今的赵临独孤本定武兰亭为其范本Z比较,可以清楚看出,赵氏不但一•笔不差地依原迹临写,行款更是丝毫不加更改,完全遵

8、照原样,赵孟烦Z临古在形似方面确实达到了最高峰。赵氏对古法Z锐意恢复,深为明代前期书家所赞赏。祝允明(1460-1526)即认为赵氏“独振国手,遍友历代,归宿晋唐,良是独步”(15)。他更引用前人评赵孟烦“临古不使毫发出法度外,故动静无遗失”之语表示对赵氏之倾倒。(16)不过,当时书坛也存在着反对赵氏临占模式Z声浪,如李应祯(1431-1493)即以“奴,一词来贬抑赵氏临古Z逼似。祝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