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之子JP摩根读后感

华尔街之子JP摩根读后感

ID:43667191

大小:31.01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0-12

华尔街之子JP摩根读后感_第1页
华尔街之子JP摩根读后感_第2页
华尔街之子JP摩根读后感_第3页
资源描述:

《华尔街之子JP摩根读后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读《华尔街之子——摩根》有感80余万字、比《三国演义》还多近20万字的摩根传终于在昨天夜里1点钟掩卷。阅读这本书需要十足的耐心和细心。作者是位女士,与另一本由女士写作的反映俄罗斯巨变的书籍《世纪大拍卖》给我的感觉有些相似,作者往往沉迷于琐碎的叙事,大开大合抓住重点的气魄相对缺乏。不像阅读众多其他男性作者写的人物传记那样,是围绕传主生命及其最大特质展开的详略得当的旅行。  当然,这本传记的琐碎似乎有其理由。作者这本传记写作历时10年,而她所占有的来自摩根档案馆的各种材料,不仅汗牛充栋,而且以前也几乎从未被披露过。而近100年来,不同版本的摩根传也早

2、有数十种,对一手资料的充分利用,从资料中发掘出一个近距离、生活化甚至内心化的摩根,就是作者这本传记的最大优势了。这本书借用了大量摩根及其家人的书信来叙事,很多这样的叙事会让人感到抓不住重点,过于琐碎。作者对还原摩根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也抱有相当严肃认真的态度,大段大段的文字可以让你体会镀金时代的政治氛围、经济态势、文化特点,如果你是一个需要对那段历史作认真了解的读者,这本书可以满足你的需要,如果不是这样,你可能会在很多地方感到昏昏欲睡。  在出版物快餐化、速度比质量更紧迫的今天,这本书的翻译者被本书“品质”所征服,表现出了足够的责任心,编者后记里写

3、到,前后花了一年的时间,对译稿进行了6次审读。的确,这本书的译文堪称准确而流畅,我只发现了个别文字翻译上的明显错误,以及一些排版方面的失误。  这本书相对的弱点是其封面设计及书名翻译。封面上是一幅JP摩根的油画,整个封面几乎全为黯淡的黑色,油画画面并不清晰,使封面感觉不出什么精致之处。原版书名为MORGAN:AmericanFinancier,中文版译名为《华尔街之子摩根》,这个书名过于一般化,毫无气魄,像是一篇介绍性文章的标题。如果书名定为《摩根大传》,再辅以醒目的封面设计,相信这本书能够更引人注目,引起更多人的阅读兴趣。  如果说约翰·D·洛

4、克菲勒是一个关于敛财的神话,摩根则是一个关于浮华生活和享乐主义的神话。约翰·D虽然最终拥有10亿美金的资产(约合20世纪90年代的130亿美元,约翰·D是继安德鲁·卡内基之后的世界首富,世界上第一个10亿级的富豪),并以敛财为人生之最大目标,但其个人生活却极度简朴,近乎清教徒,相比之下,摩根的个人资产少得多,他一生的财富只能使他跻身于当时前20名美国富豪之列,他的影响力主要建立在他在美国金融界呼风唤雨的能力方面,而不是个人所创造的财富。  但是,作为摩根家族的第三代(祖父创业,经营酒店等产业,父亲进入金融业,主要从事为英国资金到美国找项目的业务,

5、JP摩根本人将父亲的金融事业发扬光大,建立以金融为纽带的工业托拉斯,并经营债券业务),摩根从小接受的是贵族式教育,四方游历,视野广阔,养成奢侈生活和享乐主义的习惯,相比之下,约翰·D是白手起家的富豪,他对财富的敛聚过程大于享受过程,从小接受的是中产阶级乃至贫困家庭的教育,终身对浸礼教信守不渝,并在其教义下过着节俭生活。约翰·D为人谨小慎微,注意细节,甚至给人刻板的感觉,而JP摩根则脾气暴躁,好冲动,更象一个性情中人。对于生活和生意中的不爽之事,约翰·D选择隐忍的态度,时机不成熟不随便爆发,而JP摩根则无法隐藏自己的不快,当他对公司的某一个合伙人感

6、到不满,便马上希望发生改变,让那个合伙人出局。  从传记里引用的大量书信来看,JP摩根是一个多愁善感、感情丰富的人,他的父亲也如是。当然,与父亲相比,他具有更多的霸气,更大的气魄。很久以来公众对于JP摩根的私人形象及内心世界缺乏了解,当传记里大量引用书信材料时,读者可以看到,他的书信充满对自己内心感受的表达,他害怕孤独,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充满担忧。他自小多病,而且鼻子对他来讲是个一生的阴影——他长着一个难看的酒糟鼻,他还患有抑郁症,一生中许多次陷入抑郁和神经衰弱的境地,1913年他的逝世,据信也是因司法机构对摩根托拉斯垄断行为的调查,以及巨大的社会

7、负面意见,使他产生无法排解的心理压力,导致神经崩溃,健康迅速恶化,从而一病归西。他活了76岁。约翰·D同样也面临同类司法调查,以及巨大的社会非议,类似压力有过之而无不及,约翰·D却能够对之不闻不问,挺了过来,并且活了98岁。  无法评说谁的生活方式更好。JP摩根充分享用他所创造的巨大影响力,以及财富。生意之外他最大的个人爱好是收藏。他一生之中将大约一半的财富用于购买各种艺术品。这种收藏的兴趣并非像镀金时代的一些富豪那样是为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炫耀财富,他的收藏发自一种本能的热爱,到了后来还出于一种道义感——为了提高新兴的美国的文化品位,使其迅速达

8、到可与欧洲相比的水平。事实上,他一生的收藏品的确起到了这种作用。作为一个富豪,他在收藏方面也犯了一些愚蠢的错误,用20万美元买下事实上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