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历史文化

亳州历史文化

ID:43665968

大小:46.51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0-12

亳州历史文化_第1页
亳州历史文化_第2页
亳州历史文化_第3页
亳州历史文化_第4页
亳州历史文化_第5页
资源描述:

《亳州历史文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历史名城亳州亳州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是我国华夏先民最早群居之地,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散布于亳州市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画出了我们华夏祖先在历史深处的踪迹。早在5000年前,生活在亳州土地上的华夏先民已跨进文明社会的门槛。“亳”字甲骨文为“ ”。《说文大字典》解为:“商汤所都,京兆社陵亭也,从高省乇声”。“乇”《说文大字典》释:“原义草叶也,从 穗,上贯一,下有根,象形”,读作“zhe”,由此可见,亳的本义为生长着茂盛庄稼的高地,商初水害和粮食是涉及到国家根基的两大问题。因此那时代所选建都之地必然是肥沃的高地。4

2、000多年前,亳州曾是黄帝曾孙帝喾(高新氏)的国邑。周初是神农氏后裔的封地,置焦国。3700多年前,商汤建都于亳。春秋时期,焦属陈国。陈于此建焦城,后楚灭陈,筑谯城(今谯城区)。谯夷所辖区域扩大到苦(今涡阳县)、蒙(今蒙城县)及周边地区。秦时置谯县,属砀郡。汉时先后属豫州、沛国治。建安末年设谯郡。魏皇初2年(221)封谯郡为“陪都”,与许昌、长安、洛阳、邺并称“五都”。西晋时,谯是谯国治所,北魏正始4年(507)为“南兖州”治所,北周大象元年(579),改南兖州为亳州,治所不变,亳州之名始于此。隋大业3年(607)又改亳州为

3、谯郡。唐武德4年(621),谯郡更名为亳州,为“十望”州府之一,下辖谯、临涣、酂、城父、鹿邑、蒙城、永城、真源8县。宋时亳州属淮南路,金时属南京路,下辖6县5镇。元时亳州属归德府(今商丘),下辖6县。元至正15年(1355),刘福通起兵反元,拥韩林儿在亳州称帝,建“宋”政权,以亳州为国都。至此亳州正式成为“三朝”古都之地。明朝初年亳州一度为县,属颍州。弘治9年(1496),又升县为州。清初亳州属安徽布政使司直辖。1864年清廷镇压捻军后,析亳州、宿州、蒙城、阜阳、各一部设涡阳县。1912年国民政府降亳州为亳县,由省直辖。19

4、64年,国务院决定从阜阳、涡阳、蒙城、凤台各划出一部成立利辛县。1986年国务院决定撤销亳县建制,设立亳州市(县级)。1998年收归省直辖(副地级)。2000年正式设立地级亳州市,下辖涡阳、蒙城、利辛三县和谯城区,2003年建立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催生中华古老文明亳州,按古天文历志,占尽天时地利。星分大火,宿为房心,阴阳气生,云汉始终。亳州土壤肥沃,百物以蕃,体视伟邦,境大货穰。自古江北胜地,南北腰膂,淮西都会,中南锁钥。千百年物华天宝,圣哲流芳,钟灵毓秀,英豪间出。我国最早的农耕文明发生在中原大地主要河流的上游。早期的游牧,

5、“逐水草而居”。黄河中下游地势低洼,极易发生水患,因而,最早的部落在建都时大都选择在黄河上游的高地,所以,扼河洛上游、占地势形胜的长安、洛阳很长时间成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随着人类对水患的认识与治理,黄河中游地区的中原之地,因为千里沃野的“膏腴”,最终成为各部落酋长追逐的美丽之“鹿”。  亳州北接黄河,南襟江淮,一条大河贯通黄淮,沿涡河数百里一马平川,土地肥沃,平垠丰饶,是农耕文明的最好平台。这样的地理位置,无疑是先民理想的居住之地,自然是文明诞生的摇篮。  有文字记载的半原生态奴隶社会夏朝,经过不太长的战争,就被商所取代。

6、夏桀之所以不断征战江淮,就是因为江淮平原富庶的物产令人觊觎,而商汤就是在这样的丰富物力的支撑下,借民心之力,最终打败了夏桀,建立了“汤朝”。  商汤的发迹之地,史书称之为“亳”,孟子所述“汤都于亳,与葛为临”是也(汤王是不是在亳州建都,争议颇多,有学者考证,亳有西亳、南亳、景亳等地,盘庚七迁后的建都之地,是在河南安阳,有殷墟发掘为证。笔者以为,既然“七迁”见诸史书,七迁之前,“都于亳”则非一地,现在以“亳”命名者,全国仅有亳州一地,那么,至少可以断定,亳州曾经做过“汤都”,应该没有疑义)。曾为汤都,又处中原腹地,在长期的农耕

7、文明时期,文化符号得以大量产生,文化遗存、历史积淀非常深厚。四五千年来,亳地文化一如涡河汤汤,奔腾不息,汇江纳溪,拥簇成浩瀚的中华民族的文明之海。孕育老庄文化老子,姓李名耳,公元前571年生于楚国苦县濑乡曲仁里(今亳州涡阳)。其籍贯一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几无争议,从历史沿革上说,老子生于涡河流域的“亳”地,是可以断言的。老子做过周朝的“柱下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的馆长,有机会大量阅读王朝典籍,对周朝之前有较高程度民主的联邦制度所创造的社会和谐非常欣赏。及至战争降临,生灵涂炭,饿殍满地,老子感怀满目疮痍,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

8、,作了深入思考。出于对“刚性”战争的厌恶性反思,他提出“柔弱胜刚强”的理论,在其篇幅不长的著作中,用不少篇幅反复论述“柔”的功用,“齿之至刚也,舌之至柔也,舌存而齿亡”(见《庄子集注》);“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