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654578
大小:27.05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10-11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经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经验坚持城乡统筹整合救助资源大力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今年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全省社会救助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健全机制为关键,以优化整合资源为核心,以创新救助方式为重点,统筹协调,稳步推进,基本建立了政府救助为主导'社会救助为辅助、其它救助为补充,城乡一体化、组织网络化、管理规范化、保障法制化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社会救助工作整体水平全面提高,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一、坚持整体推进,构建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长效救助机制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是一项综合配套工程。我们着眼于增强救助质量,提升救助效果,积极推动建立
2、政府主导'民政主管、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长效救助机制,有效提高了社会救助体系的运行质量和承载能力。一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统一管理的领导机制。积极向市政府建言献策,全力争取,多方协调。几年来,市委'市政府都将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列为全市工作重点,成立了由常务副市长任组长,民政、财政、教育、建委劳动等部门为成员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调度会议,通报工作情况,研究制定措施,统一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同时,加大了财政投入力度,实行救助资金市'区、乡三级财政按比例分级负担制度,规范市级财政救助资金发放程序,制定硬性落实措施,有效地保证了救助体系健康运行。二是发挥民政的主管
3、职能,完善各部门有机配合的协作机制。民政牵头'部门协作是建立城乡救助体系的必要手段。我们把建立救助制度纳入目标责任管理,在深入调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报请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通过市政府办公室下发了《莱芜市乡镇敬老院建设三年规划》和《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实施办法》。工作中,充分发挥民政主管职能,加强与各部门'各单位的协调与配合,主动定措施、拿方案,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狠抓落实。各单位按部门职能,分工负责,具体落实各项救助措施,由民政部门负责限期督办到位,确保了各项救助政策的衔接顺畅和各制度要素间的配套,形成了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和条块结合的网络,发挥了社
4、会救助体系的整体效益。三是发挥社会力量的补充作用,形成规范的社会资源整合机制。全面实行社会捐助制度化,在全市开展以“扶贫济困”为主题的“慈心一日捐”活动,有多家单位捐款总额都在万元以上。推行社会福利社会化,加强福利彩票销售网站规范化建设,巩固彩票市场的主体地位,发行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截止目前已完成销售额万元,为福利事业提供了充足的基金。坚持慈善救助重点化,认真筹备,积极运作,成立了慈善总会,募集创始资金达多万元,为开展慈善救助事业打下了坚定的基础。慈善总会成立后,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救助唇颛裂儿童项目'救助贫困白内障儿童复明活动、救济山区贫困教师“烛光工程”等多项慈善活动,有效扩大了
5、救助的社会影响,为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救助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二'坚持城乡统筹,构建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救助体系社会救助标准既城乡有别,又要相互协调;社会救助资源既要城乡共享,又要向重点倾斜;社会救助方式既要考虑城乡共性,又要体现各自特点。因此,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必须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我们立足本地实际,进一步整合社会救助资源,建立了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和灾民救助制度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为辅助,其他救助为补充的新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全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不断提高农村救助水平。针对以往农村特困救助标准低、救助面窄的问题,从XX年起取消农村特困户救助制度,全面建立农
6、村低保制度,保障线标准为年人均元。建立起以财政供养为主的新型农村五保供养机制,分散供养和集中供养标准分别为元、元;用年左右的时间,投资万元将乡镇敬老院更新改造一遍,使集中供养率达到以上,逐步实现以乡镇敬老院集中供养为主体、包户扶养为补充的五保供养全覆盖。(-)完善城市低保救助制度,努力扩大城市低保覆盖面。在实施分类施保'动态管理的基础上,将我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由原来的元调整为元,今后随着经济的发展适时做出调整,城市低保资金实行分级负担。同时,对低保对象家庭存在的特殊困难,针对性地予以专项救助和特殊扶持,力求减轻低保人员的家庭负担,改善其生活状况。对低保对象中的“三无“人员按每人元进
7、行一次性特殊困难生活救助;进一步为安排好城市困难群众的冬令生活,对所有低保家庭和临时特困家庭,每户一次性发放取暖救助金元,发放资金余万元,救助人。(三)全面推行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看病难、就医难问题。长期以来,看病难、就医难一直是困扰城乡困难群众的老大难问题,许多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因此,我们充分调查研究,拓展救助基金筹集渠道,在全市建立了城乡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市财政每年列支万元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