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653292
大小:60.01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10-11
《化学知识与教育教学能力知识点复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化学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相比传统高中化学课程的优点】传统的高中化学课程过于重视课内书本知识的学习,忽视学生课外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新的课程改革从根本上打破旧的课程构架,形成了以学科知识体系与人的认知结构全面整合的新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了从学生学习生活出发,化学知识与社会发展需求密切结合的有机整体。高中化学新课标真正以适应素质教育为宗旨,充分体现了教与学的过程中认知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从教师的“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高中课改呈现哪几方面的变革】(1)课程功能的变化,针对以往课程重知识和解题技能的传授,轻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倾
2、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将学习过程变成学会学习、设疑、探究、合作和交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2)课程结构的变化,建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所组成的课程结构,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3)课程内容的变革,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科技发展的有机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改变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追求学科的逻辑性、严密性、完整性,而是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使学生学习生活和现实社会相结合。(4)课程设置的变革,由必修和选修组成,“动脑”和“动手”结合,更加注重社会实践活动。【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新教材的变化与特点】(1)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着眼于学生
3、未来的发展,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兼顾选择性,兼顾不同志趣和发展潜能学生的需要。(2)新课标在内容选择上,力求反映现代化学研究的成果,积极关注21世纪与化学相关的社会现实问题,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强化终身学习意识,更好地体现化学课程的时代特色。同时,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要,更好地体现课程的选择性,设置了具有不同特点的选修模块。(3)教材充分体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学习的精神,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各章节需要探究的化学实验只给出实验方法,不给出实验的结论。(4)新教材突出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4、,充分体现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众多事例、图片来源于生活,如:在教学中安排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化学实验。(5)新教材比较重视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团体协作精神。较多的章节都有交流与讨论。(6)新教材中众多的猜想与假设,留给学生质疑,为课后的自主性学习打下好的基础。【如何通过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改进促进教学过程中的机会均等】材料所揭示的问题是,教学过程中的机会均等是教育机会均等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多数教师能够意识到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实践中却难以做到。材料揭示了造成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现行的教学组织形式影响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均等的教育机会。由于班级授课制
5、是一种面向学生集体的教学组织形式,如何保证学生享有均等的学习机会,一直是班级教学中的一个难题。为了克服班级授课制的上述局限,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改进课堂教学组织形式:①缩小班级规模,实行小班教学,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②压缩集体教学时间,增加个别辅导时间。③增加辅导教师,实施小队教学。④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发动学生辅导同伴。⑤按能力或兴趣分组,进行分组教学。【新课程标准强调要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阐述理解】要恰当运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努力把基本观点、原理融人生活题材之中;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全面落实课程目标;同时还
6、要注意内容目标中有关过程性目标与结果性目标的陈述,在教学中准确把握内容标准的要求。【简述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特点】(1)淡化甄别与选拔功能,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化。(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多主体参与评价。(3)强调评价标准与内容的多元化,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4)强调质性评价,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5)强调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新课程的特点可归纳为哪些创新之处】(1)课程目标的创新,每门学科的目标至少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2)课程结构的创新,强调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7、(3)课程标准的创新,用课程标准取代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4)教学的创新,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关注体验性教学,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5)课程评价的创新,提出了发展性的评价观,侧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教师的成长。(6)课程管理的创新,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按教学进程,可将其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反思。教师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可以问自己怎样的问题,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