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635654
大小:16.54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0-11
《县粮食生产功能区和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实施方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县粮食生产功能区和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实施方案 根据《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工作的实施意见》、《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X省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工作的实施方案》,为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工作(以下简称“两区”),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两区”划定工作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任务目标及进度安排(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2、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确保我县粮食生产能力和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目标,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农业现代化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为依托,以永久基本农田为基础,将“两区”细化落实到具体地块,优化区域布局和要素组合,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产品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确保我县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全市乃至全省前列。(二)主要目标。到2018年10月底,全县完成75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小麦生产功能区75万亩、玉米生产功能区
3、40万亩,玉米面积为与小麦复种面积)和3.7万亩棉花生产保护区的划定任务,做到全部建档立卡、上图入库,实现信息化和精准化管理。(三)任务分解。根据市下达“两区”划定总规模和各乡镇、街道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粮食和棉花种植用地面积等因素,确定各乡镇、街道划定任务(具体划定任务分解详见附件1)。 (四)进度安排。按照市政府的要求, 2018年6月底前,全县17乡镇、街道全面推进“两区”划定工作,2018年10月底前完成“两区”划定任务,提请上级部门检查验收。二、划定标准及范围(一)准确把握划定标准。“两区”划定应同时具备以
4、下条件:水土资源条件较好的永久基本农田;相对集中连片,原则上连片面积不低于500亩,农田灌排工程等农业基础设施比较完备,生态环境良好(未列入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还湿、耕地休耕试点等范围);具有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种植传统,近三年播种面积基本稳定。“两区”在永久基本农田中划定,优先选择已建成或规划建设的高标准农田进行“两区”划定。(二)精准划定“两区”地块。根据土地利用、农业发展、城乡建设等相关规划,以第二次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的图件、数据为基础,结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城市(县城、乡镇)总体规
5、划编制工作,明确“两区”具体地块并统一编号,标明“四至”及拐点坐标、面积以及灌排工程条件、作物类型、承包经营主体、土地流转情况等相关信息。依托国土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建立电子地图和数据库,建档立卡、登记造册,确保每一地块都能在图上找到图斑,每一个图斑都能找到对应的地块。 (三)规范“两区”划定程序。各乡镇、街道、县直有关单位要采取内业、外业相结合的方式,在摸清区域地块情况的基础上开展划定工作。第一步,搜集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第二次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城镇开发边界有
6、关图件、影像等数据资料,并确定“两区”划定的初步区域范围,开展图上作业。第二步,实地调查核对划入“两区”地块的情况,搜集划入地块的基本信息等。第三步,修改完善“两区”划定图斑,经公告公示无异议后,上图入库,形成准确的图斑和数据。(四)审核汇总划定成果。划定工作完成后,由县“两区”划定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对各乡镇、街道“两区”划定成果进行逐一核实,进行汇总形成全县“两区”布局“一张图”。三、统筹做好“两区”建设和监管工作(一)加强“两区”建设。根据“边划定、边建设”的要求,积极推进“两区”范围内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两区”范
7、围内的骨干水利工程和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兴建“五小水利”工程,力争5年内“两区”耕地全部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加大“两区”范围内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力度,重点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着力深化“两区”范围内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改革,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强“两区”可持续发展能力。(二)强化“两区”监管。完善“两区”保护相关制度,严格“两区”范围内永久基本农田管理,确保其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建立健全“两区”监测监管体系,创新监测监管模式,综合运用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
8、现对“两区”的动态监测。县农业局、县国土局、县发改委等部门要对各乡镇、街道“两区”划定、建设和管护工作进行跟踪督导,将各地工作成效与扶持政策挂钩。按照“谁使用、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严格落实“两区”建管责任,建立监督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强化对“两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创新“两区”建设投融资机制,引导、鼓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