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631607
大小:2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11
《问题探究式政治课堂教学之我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问题探究式政治课堂教学之我见宜兴市张泽中学陈国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强调问题情境下的深入学习,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屮进行学习“改变课堂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式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教师已不能再把学生简单看成是一个等待用知识填充的容器。而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屮,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
2、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的悄感体验、积累知识和方法。这些决定了初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可以运用问题探究式方式开展教学。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去创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把学生培养成能够主动地、口主地、创造地进行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那么,在教育教学过程屮,如何开展问题探究式教学呢?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把时间、宇间、£1由留给学生1、把时间留给学生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屮,许多教师课前查阅许多资料,课上滔滔不绝教得十分卖力,总以为所有的知识全部讲了,才得到安慰,才“
3、对得起学生”。但结果往往是: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对此,我们有的老师“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能感叹:现在的学生不爱学习,真难教!其实问题不在学生,而在教师,主要是因为教师没有采取学生爪意接受的探究性教学方法,所以学生不“领情”。新课程标准衡量教师是否完成教学任务,不是以教师教了多少作为标准,而是以学生学了多少作为标准。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屮,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和实际出发,改变教学观念,精讲教学内容,对于学生自学后完全能理解的知识,坚决不讲;只有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才讲;对于需举例分析的知识,让学生尝试完成。把课堂上的时间节省下来,留给学生去思考、探究。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和参与意识,又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2、把空间留给学生。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对智慧的挑战,窒息了学生探究思维。一个缺乏探究精神的人,是不会有所作为的;而探究精神培养关键在课堂上由教师培养,所以教师要营造民主、愉悦的教学氛序I,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把知识教“活”,使学生学“活”,“活”学。3、把口由留给学生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思想总是出问题所引起,是同解决问题形影相随的。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内化的过程,学生获得知识,要靠思维沿着一定的方向进行活动,按照一定程序展开或收缩。教师对学生的思维导向主要通过提问來调控,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对学生具有
5、制约作用,而学生思维是否活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所提问题的内容和结构。问题的提出在语句结构上对学生的回答方式和内容不应有严格限制,不要形成像“是”或“不是”标准化格式。提问应注重了解学生看待、研究问题的方式和想法,避免老师个人的明确倾向,有意无意将自己对事物的概念定义和分类方式喑示学生。例如,像提出“对这个结论你怎么想,怎么看?”“为什么不这样”的暗示问题。当然,教师在课堂上设问要有指导性,使学生的回答有连贯性、系统性;设问还要有深度,使学生真止做到探究性学习,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为主旨,运用丰富的教学策略创造出生动的探究教学氛曲I,启迪学生的思维,是问题探究
6、式教学的重要方血。二、强化学生自主意识,促使探究不断深入教师应通过问题让学生掌握有关基础知识,通过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论证,提出问题症结,并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反映着教学价值观,是实现教学H标的重要依托。值得注意的是,在问题设计过程中,特别强调教师对教材把握的主观能动性,如何依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出适合教材内容的“问题”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在问题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如下特点:1、要注重提问的人文关怀。包括关注学生的身心特点、关注学生身边的生活和情感体验。2、注重提问的自然随意。这里提到的“自然随意”并非一般意义上的马虎粗糙,I佃是依据导入活动,使问题在
7、不经意之间产生,避免提出问题的牵强。3、注重封闭性问题与开放性问题相结合的特点。从顺序安排上來看,一般都从封闭性问题开始,以开放性问题结束。当然,不同问题Z间应当是有机联系的,女口:讲到“屮国资源问题''时,教师可先创设问题情境:“屮国的资源”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地大物薄”,教师故意写下一个错别字“薄”;学生发现后,以此为切入点,提出疑问,教师进一步设问中国的资源到底是“地人物薄”还是“地人物博”呢?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