隈研吾:用建筑治疗社会顽疾

隈研吾:用建筑治疗社会顽疾

ID:43631494

大小:95.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11

隈研吾:用建筑治疗社会顽疾_第1页
隈研吾:用建筑治疗社会顽疾_第2页
隈研吾:用建筑治疗社会顽疾_第3页
隈研吾:用建筑治疗社会顽疾_第4页
资源描述:

《隈研吾:用建筑治疗社会顽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隈研吾:用建筑治疗社会顽疾过去20年,隈研吾在持续建筑实践的同时,从未停止过对于建筑本身的思考和诘问,《十宅论》、《负建筑》、《反造型》等书记录了他的思考历程,而本次展览"隙间"同样是他思考的延续。"20世纪为了追求强度和精度,建筑放弃了隙间,最终令其难以适合社会和生活的变化,变得脆弱、不自由。打造拥有隙间的建筑,就是为了令建筑重获自由。"隈研吾如是说。隈硏吾紧锁着眉头,在这位高瘦的日本建筑师面前,是"341地震"后的断垣残壁。这一令人痛心又发人深省的镜头在杨浦区五维创意园证大艺术空间不断循环播放。这

2、个夏天,"隈研吾2013中国展:隙间"在喜玛拉雅美术馆浦东和杨浦的两个场馆举行。如果说尚未完成的这部纪录片片段透露出建筑师面临的问题,那么与它一同展示的建筑模型可以算是隈研吾给出的答案。"很多在水边的混凝土结构被水冲垮了,而海拔水平稍微高一点的木质结构反而可以幸存下来。"7月底,来到上海的隈硏吾向《东方早报•艺术评论》记者讲述了自己在地震现场的所见所闻。这些见闻坚定了他探索新材料、发展木结构的决心,然而,他所思考的不仅是技术问题。从上世纪末的日本金融危机、奥姆真理教事件,到本世纪初的事件”、"311地

3、震”,建筑既是过去100年社会、经济发展的蓬勃动力,也承担了一次次的历史震颤。面对社会的种种顽疾,隈研吾希望从建筑的角度提供一种解决途径。可贵的是,过去20年,隈研吾在持续建筑实践的同时,从未停止过对于建筑本身的思考和诘问,《十宅论》、《负建筑》、《反造型》等书记录了他的思考历程,而本次展览〃隙间”同样是他思考的延续。"20世纪为了追求强度和精度,建筑放弃了隙间,最终令其难以适合社会和生活的变化,变得脆弱、不自由。打造拥有隙间的建筑,就是为了令建筑重获自由。"隈研吾如是说。本次展览并没有呈现在中国进行

4、的项目,但有一些建筑是在中国得到的灵感。比如,我听说浅草观光中心就是仿照了中国古建筑的形式。你是否对中国传统建筑也颇有感触?隈研吾:浅草文化观光中心像是一层层小木屋叠加而成的。过去亚洲的许多传统建筑都是三角形的屋顶,传统的三角屋顶可以使得室内尽可能挑高。这种传统建筑语汇在当代建筑中的重新演绎,也正好对应了浅草寺周边的环境。我从中国建筑中获得的灵感主要是其结构,其中一些在本次展览中也有所呈现。其结构中往往体现了东方的美学和哲学理念,我也从中获取了不少灵感。Q:中国、日本的建筑有怎样的区别?隈研吾:日本一

5、直以来对于精致有所追求。而中国,由于这些年来经济发展非常快,在建筑领域也追求一些新的东西,不断探索新的合理性,因此非常有活力。我每次来中国,者B会感受到自己受到了影响,像是充上了电一样,再回到日本时会感到精力充沛。Q:你开始踏入建筑领域是在1980年代,经历了日本经济泡沬破灭的过程。现在中国同样处在经济増长、大兴土木的阶段,是否中国建筑会面临同样的问题?隈研吾J980年代初日本的状态和现在的中国非常像。当时的日本人都必须要买自己的房子、自己的车子,喜欢住在体面的高楼大厦里,感觉这样才能彰显身份。但是,

6、若干年以后,当这股热潮过去,日本岀现了一种新的更为丰富的生活理念。人们开始寻求新的连接、沟通、交流模式。我相信,若干年后,中国也会走向这样一个趋势。如果把现在的中国和1980年代的日本做一个比较’确实有一些相似的地方。比如,大兴土木、拆旧修新,但也有一些不同。在1980年代初的日本”尊重地球环境、保留历史精髓这种意识还没有。我想,从这个角度来说,今天中国承担的历史使命比当年的日本更沉重。我现在在中国,包括在上海,做的一些项目,也非常重视环境、历史。Q:你写过一本书叫做《负建筑》,英文翻译是Defeat

7、edArchitecture佚败的建筑)。对于当时建筑一味追求高、大,追求视觉效果的倾向做出了反思。隈研吾:关于"负建筑"的理解可能根据不同的翻译而有所不同。所谓取胜的建筑,是在一个区域中高于其他建筑,或者说在整体建筑风格方面非常抢眼的建筑。从外观来说,它可能比其他的更胜一筹。所谓失败的建筑,是指从高度、抢眼度来讲,略逊于其他的建筑。然而,所谓失败的建筑其实未必是真正失败的。也许它追求其他方面的丰富上匕如更加独特、有个性,它可以从另外的角度去赢得更多内涵。20世纪以来,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一些”上镜”

8、的建筑获得了成功。最上镜的建筑往往是那种能从周边环境中强烈清晰凸显岀来的造型体。这就是20世纪建筑的发展规律。另外还有一种现象,就是在都市周边的廉价土地上建起一栋栋超大型建筑,这类建筑具有很强的封闭性,在丰富了内部环境的同时,却让外部的都市环境更加恶化。我希望在高高在上、洋洋自得的建筑之余,找到一种更适合的建筑形式。或许是小型的建筑物,但它应该更开放。Q:你不讲究建筑的"上镜"°那么你在中国进行建筑实践、游访的过程中,有没有觉得哪些建筑是值得现场感受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