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超声在诊断周围神经疾病中的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超声在诊断周围神经疾病中的应用1概述在过去几10年内,超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周围神经系统疾患的诊断,其良好的组织分辨力,对神经病变能早期诊断并改善预后,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与CT和MRI比较,超声具有无创、简便、迅速及短期内可重复检查的优势,其实时显像的特点,使其可在检查过程中提供在多种体位下动态的、多角度多平面的图像。2超声评估方法简介2.1神经的形态超声在诊断周围神经疾患过程中,对神经形态的测量是最常用的一种诊断方法。常用神经横截面上的横截面积、肿胀比率、以及在纵切面上的测量出神经直径来评估神经的肿胀程度[1]。为了减小测量误差,常需耍将探头垂直于神经
2、进行探查,并且在探查过程中尽可能保持探头以最小的力悬于体表。神经的强回声边缘是测量时选取神经区域的标志[2,3]。在测量时为了取得最佳的图像,常需要对患者体位进行调整,比如探查尺神经时,推荐采用肘关节伸直位至屈曲90。之间的角度,因为当肘关节屈曲超过90。时,神经横截面的区域会缩小。评价神经形态时,神经横截面积的绝对值是目前最常用的诊断指标,有着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和可靠性。神经肿胀率是评估神经形态的重要指标,所谓肿胀率,通常指神经在病变部位横截面积的最大值与无病变部位横截面积的比率。神经受压时,病变节段通常广泛增粗,用这个参数进行神经的形态评估,可以提高对
3、于神经卡压性疾患的诊断准确性[4]。部分正常人会出现生理性的神经形态变异,用神经肿胀率进行评估亦可以减少诊断时的假阳性病例。此外,神经的扁平率在诊断神经卡压性疾病时也冇一定意义。所谓扁平率,是指神经在同一横截面,最大与最小直径之间的比率。神经受压时,病变节段在横截面上可以呈现出扁平的椭圆状,扁平率对于这类形态异常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另外有文献认为扁平率对于CTS的诊断价值较低[5,6]o最近有报道通过评价不同平面横截面积的差值以此减小个体差异对结果带来的影响,但冇系统回顾仍倾向单纯测量横截面积来获得最佳的诊断准确性和可靠性。2.2神经的血流信号常用超声多普
4、勒技术评估神经的血流情况,操作时将探头置于神经走行部位并缓慢提高信号增益。正常神经中无法探查到彩色多普勒信号。当信号增益达到最高时,组织内可能会出现一些杂乱的无特异性的彩色多普勒信号。只冇当信号出现的频率与动脉搏动同步,这时神经内的血流信号才是有意义的。当各种疾患引起神经压迫或炎症时,可引起神经内血管充血并导致超声检查中血流信号的出现。研究中常针对这类神经内的血流信号进行分级,以此作为评估神经疾患的一项指标。2.3神经的回声信号正常神经的回声呈蜂窝状:成束的暗色低回声信号散布在明亮的高回声信号中。病理状态下,水肿会导致神经内回声信号的减弱及束状结构的缺失
5、。其评估方法类似于上述对血管分布的分级,也是对超声图像进行视觉上的主观评价,这种方法有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误差和错误。除此之外,有研究发现神经内个别束支的病理性增大也会导致回声信号的改变。这个发现已在某些腓骨肌萎缩症患者和某些神经肿瘤患者的超声检查中被证实。2.4神经的弹性近年来有研究利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对正中神经进行分析,并用这种方法诊断CTSo弹性成像利用探头对探查区域施加重复的推力,组织的形变人小将以不同色彩呈现于图像中,按红、绿、蓝的颜色顺序,表示组织弹性山大到小。正常人群中,腕管内的正中神经受压时呈现出与周边组织类似的弹性,成像多表现为绿色或黄色
6、。CTS患者的止中神经可因水肿而导致腕管内压力增高,成像表现近于蓝色。有文献报道用形态学测量结果结合神经弹性比率来诊断CTS,并取得81%的敏感性和91%的特界性。然而弹性成像尚无法区别异常图像是由于神经本身水肿导致的还是山于神经周边结构韧化(例如掌筋膜挛缩等)而使推力无法传导至神经。3结论目前,在诊断各种周围神经疾患时,超声技术已被广泛使用。放眼未来,多学科多领域联合诊断疾病的理念会逐渐成为主流,而超声技术以其特有的成像优势将在临床T作中发挥出更大的价值,为医生提供多样的精确的数据和信息。参考文献:[1]Duncan,I・,Sullivan,P.,an
7、dLomas,F.Sonographyinthediagnosisofcarpaltunnelsyndrome.[J].Americanjournalofroentgenology,1999,173:681-684.[1]Roll,S.C.,Case-Smith,J.,andEvans,K.D.Diagnoslicaccuracyofultrasonographyvs.electromyographyincarpaltunnelsyndrome:asystematicreviewof1iterature.UItrasoundinmedicine&biol
8、ogy,2011,37:1539-1553.[2]Beekman,R.,Vi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