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分析与对策

心理健康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分析与对策

ID:43613679

大小:23.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0-11

心理健康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分析与对策_第1页
心理健康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分析与对策_第2页
心理健康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分析与对策_第3页
资源描述:

《心理健康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分析与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议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与应变措施健康是整个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当代诸多国际关系激烈竞争的人环境中,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索质,已成为培养人才整体索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教育实践中,逆反心理是口前我国屮学生中存在的一种较普遍的心理现彖。为此,我进行了专题调查、分析、并学习了有关心理学理论。一、逆反心理的界定逆反心理,在屮外传统心理学概念屮没有提及,然而,却是我国近年来教冇实践屮被人们关注的一种心理现象。逆反心理,是客观要求与主观需要不相符

2、合时所表现出的强烈抵触情绪(如我们常见到学生顶撞当众批评或挖苦他的老师、家长),其实质在丁•突出主体(口我)的某种需要或尊严,突出自我的独立性、自主性或存在价值,相反,表现出对他人(非我)的不尊从(或抗拒)。“逆反心理”,与西方心理学讲述的“违谬”、“心理感应抗拒”,有相通之处,但乂不尽相同,它是集正确逆反与错误逆反于一•体,逆反与认同相伴行的复朵心理现象;是人们一定社会关系实践的产物。二、逆反心理在屮学生中的表现笫一、超限逆反。指客观要求超出了主体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如家长总要反复唠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或其它毛病,而不给予理解或帮助;

3、教育者不分对彖的觉悟层次或问题性质,一概过高的“上纲上线”、批评指责),就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既主体执意表现出与施教者要求相反的言行,“让他东、他偏西,叫他打狗他骂鸡”。笫二、情境逆反。指客观环境要求打主体需要不相符吋(如下课了,老师仍讲解再三;周末了,班主任却津津乐道),自然会使学牛产生逆反心理,即主体心不在焉或根本听不进去说教、或做其他事情,如摆弄东西、收拾卩包等,以示不满。第三、信度逆反。表现为主体对信息传递者的人格或所传递内容虚假产生怀疑。如教冇者所谈及的内容无可非议,而本人的人格却不端正;或本人的人格无可非议,而传播的内容却

4、是虚假的(或含虚假的成分);再则,其人格及传播的内容无可非议,可对内容的表达分析不能(或不能充分)说服学生。这样,都会引起受教育者对施教者本人或传播的内容(甚至对其木人连同内容)产生怀疑,拒不遵从。第四、禁果逆反。中学生的好奇心极强,往往成年人向他们郑重宣布禁止的东西她们反而越想接触。如玩电了游戏、交异性刖友、晚自习偷看电视球赛、甚至喝酒、吸烟、在禁放区域燃放烟花爆竹等,实属禁果逆反。笫五、自主逆反。指主体地位、尊严受到威胁时出现的逆反心理。如家长或老师动机良好,却用喝斥、讽刺、打骂、强行禁止等简单、粗暴手段对待学牛;或从相反的角度不关

5、心、不理睬、不管教学牛等等,都会引起主体对施教者的不满、抵触,如双方互相喝斥、打骂,或互不理睬等。第六、归因逆反。即他人的说教、做法并无错处,而动机不良引的逆反心理。如教育者无意表扬了-•位做了好事而动机不良的人、或尽管他人的言行有助于主体,但英动机不良,就会引起这种归因逆反。第七、失衡逆反。信息传播者的言行或实际与其传播的内容背道而驰,失去平衡。如教育者的言教无误,而身教差矣;学校说教与社会实际相差其远等。其说教内容就可能被学生“反其道而行Z”。此外,在教育实践中还有-•种人格型逆反。即个别学生山于性格界常或心理疾病,如执拗、怪僻、暴

6、燥、易冲动、刻薄、极端白私、心境不安等,稍不随意,就以吵闹、打骂等方式对抗他人(主要是老帅、父母或同学)。这种人格型逆反的学生多见于男生,而R他们的家长(特别是父亲)多有同样倾向。我校各个年级都发现过类似的学生。三、逆反心理的成因1.哲学依据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因此,逆反心理与认同心理(或更高层次的信奉心理)必然相反相成,对立统一。例如,有的学生在探求知识时,总喜欢寻求与老师、同学、书本不同甚至相反的看法,因为他信奉:一定意义上逆反可以促进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乂如,在上述逆反心理表现中的信度逆反,即主体对信息

7、传递者的人格或虚假内容所产生的怀疑,就体现出主体对相反人格或内容的认同。2.遗传因素遗传因索也叫遗传的生物特征,主要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宫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人种的不同个性遗传下来的4物特性,既有人种的共性,又表现出千差万别的个性,其中就包含亲代不同性格的遗传。美国《自然遗传学杂志》1996年初同时刊载两篇在以色列和美国完成的研究报告。这两组研究各自独立,使川的方法也不同,但同样找岀影响一个人追求新鲜事物的基因。这种称为D4DR的基因,能控制脑部感受体的形成。这两项研究分别对124名以色列人和315名美国人

8、进行,发现脑部的D4DR棊因较长的人,在追求新鲜事物方面得分较高,比较容易兴奋、善变、性格急躁、冲动、喜欢探险也比较箸侈。而D4DR基因较短的人,得分较低,比较喜欢思考、个性拘谨、温和、忠实、恬淡寡欲和节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