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095599
大小:25.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9-07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分析与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分析与对策很多中学老师抱怨,“现在的老师难当,因为现在的中学生太难管了,说浅了,他不听;说深了,他和你对着干!现在的屮学生太逆反了。”的确,现今屮学生的逆反心理表现极为明显,究其原因,不外乎自身因索(主观)和外在因索(客观)。作为老师和家长,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其形成根源,因人施教,对症下药,使屮学生健康成长那么,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如何形成的呢?概描起来有以下儿方面:第一,主观因素。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首先是和青少年吋期特殊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紧密连在一起的。1、中学生时期由于大脑的发育成
2、熟并趋于健全,脑机能越来越发达,思维的判断、分析作用越来越明显,思维范围越来越广泛和丰富。特别是思维方式、思维视角已越出童年期简单和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着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尤其是在接触社会文化和教育过程屮屮学生渐渐学会并掌握了逆向思维等方法。正是中学生思维的发展和逆向思维的形成、常握,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和可能。2、屮学生时期屮学生在性方而的发冇逐渐成熟,由此而引发的性征越发明显和突出,随之性别意识、性意识便逐渐强化和建立。由于性的发育而导致的性别意识、性意识又进一步在心理上产
3、生断乳,进而形成渐趋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正是这些意识的形成,使他们认为自己已长成大人,理应自己管理口己,决定U已。面对老师的教育,家长的指教,有意无意的回避、反感甚至背离。教师诲人不倦的施教、家长苦口婆心的相劝等等,早已被强烈的独立意识和成人感意向欤散了。3、屮学生时期尽管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有了极大的飞跃,但其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又是不平衡甚至是矛盾的。这种矛盾和不平衡主要表现在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不成熟•具体来说中学生在心理学认知发展中,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造成其认识的不坚定性和易动摇性;他们
4、的思维虽然具冇独立性、批判性,但他们认知事物和看问题时的偏差太大,从而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对老师的正常教育往往从对立面去,思考,把老师的劝说、要求、批评,把家长的指点、提醒、督促等看成是“管”、“卡”、“压”,是和自己过不去,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进而把口己放在施教者的对立面上。第二、客观因素,包含以下几个方而:1、错误的舆论氛围,这种舆论氛围既能给中学生学生认识活动造成困难,也能使他们同其他人的人际关系和所采取的行动带来不利的影响。如有的学生把尊敬老师看成是“溜须拍马”:把向老师汇报情况帮
5、助同学进步说成是”打小报告^出卖朋友S把做好人好事讥为“傻瓜”等等,这样的认识一旦在班集体中形成一种错误的舆论氛围,就会导致学生认知障碍,从而产生逆反心理。2、校教育工作中的失误。首先是教育者的要求脱离了中学生原有的个人需要,在学生述没有产生自觉的学习需要之前,我们应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需要,否则势必为他们接受教师的要求造成困难,其次是教育者提出要求时采取了强制的或触犯学生个性的方式,中学生已形成了一定的白我意识,他们强烈地要求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能掉以轻心,不要认为只要出于好心,要求乂
6、合情合理,那么不论怎样向学牛提出,学牛总是应该而口也是能接受的。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却常常适得其反,不尊重学牛是造成师生关系不融洽和对立的常见原因,其二是由于教育者处理问题不当,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教育者对问题的不同处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对学生实际行为的肯定或否定,只凭主观臆测就作这样或那样的处理,对学牛采取不公匸的态度,甚至未经深思熟虑,不问青红皂白,采取过激的措施,如罚站、辱骂、赶出教室,甚至出手打人等,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其四是教育者教育教学方法的生硬、呆板。教师没有因材施教
7、,而搞满堂灌、一刀切,久而久Z,往往导致基础差的学生的厌学情绪,从而使学生降低或丧失学习信心,感到自己无论如何努力,也不可能获得良好成绩,消极情绪逐渐占上风,与教师的敌对情绪也就形成了,其五是教育者自身言行不一。教师把社会道德行为准则传播给学生有两条途径,一是口头讲解或劝导,另一条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学生,这是缺一不可的,如杲教师说的是一套,行的又是另一套,就很难发挥教育作用,这会大大降低教育者的威信,也会使学生反感,使学生对一些正而宣传教育的信息产生逆反心理。3、庭和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屮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8、不仅仅局限在学校范围内,社会、家庭中的许多不良因索也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如家庭的破裂会给子女造成心理创伤和失落感;学生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和鼓励,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自卑的逆反心理;家长对子女要求过高,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会导致子女过大的心理压力,也容易出现逆反心理,社会影响因素更加广泛复杂,内容、形态、渠道也多种多样,但影响较普遍的是社会舆论、社会风气和人们的社会逆反心态。如社会上的不正之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