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慢性肝衰竭并发肠梗阻的临床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慢性肝衰竭并发肠梗阻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分析慢性肝衰竭并发肠梗阻的临床特点,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对近十年来在我院治疗的慢性肝衰竭并发肠梗阻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20例我科慢性乙型肝衰竭并发肠梗阻的病例中有发热60%(12/20),腹膜炎60%(12/20),腹泻10%(2/20),白细胞升高65%(13/20),对患者给予禁食、胃肠减压及抗感染等治疗,获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结论:临床屮,对慢性肝衰竭并发肠梗阻的诊断容易忽视,关键是对肠梗阻症状合并感染症状时应引起高度重视,早期使用抗生素防治感染及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可获得较
2、好的疗效。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而在感染科也有不少报道。慢性肝衰竭常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自发性腹膜炎、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电解质紊乱等,慢性肝衰竭并发肠梗阻的病例报告也逐渐增多。2002年2月〜2012年5月我科住院患者中有20例慢性肝衰竭并发肠梗阻,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20例均为我科慢性乙型肝衰竭的患者,诊断均符合中华医学会肝衰竭分类法屮的肝衰竭诊断标准[1]及2010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o男性16例,女性4例,年龄32-76岁,平均年龄45±9.48岁。1.2临床表现:20例中有发热12例,腹痛、腹胀、
3、恶心、呕吐18例,肠鸣音减弱或肚门停止排气6例,肠鸣音亢进或伴有气过水声3例,白细胞升高13例,消化道出血8例,腹泻2例,其中腹部压痛、反跳痛、肌紧张12例,仅腹胀2例1.3实验室检查:20例总胆红素212.25〜612umol/L,平均325.23umol/L,谷丙转氨酶145〜765U/L,谷草转氨酶165〜562U/L,血清白蛋白15〜32g/L,凝血酶原活动度14〜36%,凝血酶原时间16〜40秒,血常规>10.X109/L,中性>76%0电解质:血钾2.6〜3.9mmol/L,血钠120〜140mmol/L.1.4特殊检查:20
4、例X线均提示气液平面,14例提示高位不完全性肠梗阻,5例为完全性肠梗阻。1.5治疗:均给予禁食,细、软管胃肠减压(排除消化道出血),纠止电解质、补充能量、抗感染,检测电解质、血常规,观察腹部体征,监测生命体征等。2•结果:经过上述4〜6天的治疗,13例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减轻,6〜7天腹部平片气液平面消失,其中2例在行胃肠减压插管后出现消化道大出血休克抢救无效死亡,可能插管时不慎损伤曲张食道静脉破裂所致。4例岀现多个并发症: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电解质紊乱等多功能衰竭死亡。3例经上述内科治疗病情加重转入上级医院继续治疗。3.讨论腹
5、部平片是诊断肠梗阻的重要手段,曾被认为是诊断肠梗阻的首选方法[3]。肠梗阻多由肠扭转、肠粘连、肠道内外异物及肠道严重炎症所致[4]。慢性肝衰竭并发肠梗阻的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肝功能严重障碍出现低蛋白血症,腹水增多,而临床上长期使用利尿剂,导致低钾性肠麻痹(2)肠道和腹腔的炎症,使肠粘膜水肿,炎症介质刺激引起肠痉挛,肠腔狭窄梗阻。(3)慢性肝衰竭患者免疫力下降,炎症介质、细胞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等增多导致肠麻痹,肠蠕动减弱,肠内液体积聚而粘连水肿,肠痉挛引起肠梗阻。本组病历中发热60%(12/20),腹膜炎60%(12/20),腹
6、泻10%(2/20),白细胞升高65%(13/20),这组病例临床表现中提示感染症状诱发慢性肝衰竭继发肠梗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尤其是腹腔感染,因此建议及早使用抗生素治疗。慢性肝衰竭所致的消化道症状和肠梗阻症状容易混淆,应常规行腹部平片或CT检查,便于发现肠梗阻。其次慢性肝衰竭因肝功能严重障碍出现低蛋白血症,腹水增多,在使用利尿剂时,注意监测电解质,及时纠正低钾血症,减少低钾性肠梗阻,当然慢性肝衰竭患者免疫力下降,肠道细菌容易异位,产生炎症介质、细胞内毒素导致肠麻痹,出现肠蠕动减弱,故应及早清除肠道内毒素的积聚,酸化肠道。另外,在行胃肠
7、减压时易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建议有经验的医师操作,同时因慢性肝衰竭凝血因子低下,加强补充凝血因子,局部使用止血剂,减少出血的机会。参考文献1屮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屮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重型肝炎与人工肝学组•肝衰竭诊疗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6,14:643-646.2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华肝脏病杂志,2011,19(1):15-16.3陈激珠。实用内科学[M]・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941-1946.4吴在德等。外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8、2008:451-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