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595021
大小:24.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10-11
《浅谈我国高职教育管理现状及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我国高职教育管理现状及对策摘要: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快速发展,高职教育管理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日益凸显,妨碍了教育管理功能的有效发挥,影响了高职教育的和谐发展。因此,创新高职教育管理体制,加强高职院校师资建设,突出高职教育应用性和实践性,有利于促进高职教育的和谐发展。关键词:高职教育管理问题解决途径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国家“大力发展”的方针指引下,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我国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壮大,高职教育领域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日益凸显,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和谐发展。这些问题涉及观念、政策与就业形势等不同方面,其
2、症结是我国高职教育管理体制存在问题。在当今教育资源开放,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如何清醒地查找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来抓住机遇,谋求更大的发展,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一大课题。1•我国高职院校管理的现状1.1高职教育管理与高等教育管理关系尚未理顺。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中最高层次的教育,它与普通高等教育共同构成了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系,但是,两者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然而,现今的很多高职院校直接将普通高校的教育管理方式嫁接过来,许多高职设置的专业沿用普通高等专科院校的固有的专业,釆用的教材也多是普通高等专科院校的教材;在
3、课程建设上,也存在着守旧、一成不变的问题,只重视理论教学,不注意或忽视技术职能教学,习惯于传统学历教育的教学方法,对产业及相关行业的新工艺、管理技术了解不够,缺乏实践经验,理论和实际脱节,这就导致当前的高职高专模仿本科教育的痕迹很重,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师资队伍方面没能凸显出其特色来,在社会上也就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部分高职院校认为高职教育就是“要求较低的教学+足够多的实训”,所以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等方面有本科“压缩饼干”的痕迹。在运行机制和教学管理上,没有实行真正的学分制。部分高职院校虽然推行了学分制,却有名
4、无实,实行的学分制并没有有效促进学生技能的提高。以上这些问题使高职教育不能很好地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方式有机协调起来,不能满足新时期高职教育发展和现代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要。1.2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资金短缺。高职院校扩招后,由于准备工作没有及时跟上办学的需要,办学投入严重不足,加之政府投入的减少,很多高职院校在师资、实习基地、教学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方面存在问题。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性的人才,对教学设备的仿真性和先进性要求很高,资金来源不足,就会制约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1.3“双师型"教师缺乏。高
5、职教育重实践、重能力的培养,而高职院校普遍缺乏“双师型”教师,导致这一培养目标难以实现,高职教育的特色也难以体现。目前,高职教育的师资主体主要是普通高等院校的师资,他们一般具有较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由于他们的主要经历是在学校从事教学工作,没有在基层实践锻炼,缺乏必要的企业从业经历,对行业最新动态和企业一线的实际情况了解不多,因此在教学中,特别是专业课教学中,难以将专业教学与企业的实际专业工作及流程相结合,使得讲课内容相对枯燥,理论的内容多,实践的经验少,部分学生因此丧失学习兴趣。在引进高素质
6、教师时,偏重于从普通高等院校或科研研究机构引进高学历高职称师资,而忽视了对那些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与技术的中高级人才的引进,使得高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过分重视理论,失去了部分实践性。同时,由于各种原因,即便是引进了一些行业专家做兼职教师,却往往是挂个名,没有实质性突破。1.4“工学结合”的理念实施不够到位。当前,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比较弱,产业及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之间缺乏良性互动、互利共生的运行机制,存在严重脱节的现象。从职业教育的角度看,现阶段部分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行业、企业的用人要求不一致,与行业、企业
7、结合的不紧密;高职院校的功能定位不够科学,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目标取向不够明显。从行业、企业的角度来看,行业、企业参与和举办高职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不少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片面追求用人的低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2•解决目前高职教育管理问题的途径2.1理顺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关系,确定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合理地位。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它与普通高等教育应平行发展,不分高低轻重,也不能相互替代。因此,政府应增加对高职教育的资金投入,助其完善基本的教学设施,以保证实践实训课
8、程的顺利开展,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达到培育职业性人才的目的,也可拓宽各种融资渠道,鼓励私人和企业投资高职教育。2.2改革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模式。建立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关系,实现工学结合,关键在于形成一种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管理运行机制。学校应主动配合政府,主动与企业协作,与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联姻,与国内外其他高校合作。教师、学生、校企之间,乃至学校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