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高三物理大练习(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高三物理大练习(二)姓名:班级:考号:一、选择题(每空6分,共48分)1、就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现象,某同学试图从惯性角度加以解释,其中正确的是()A.采用了大功率的发动机后,某些赛车的速度甚至能超过某些老式螺旋桨飞机的速度。这表明,可以通过科学进步使小质量的物体获得大惯性B.射出枪膛的子弹在运动相当长一段距离后连一件棉衣也穿不透,这表明它的惯性小了C.货运列车运行到不同的车站时,经常要摘下或加挂一些车厢,这会改变它的惯性D.摩托车转弯时,车手一方面要控制适当的速度,另一方面要将身体稍微向里倾斜,通过调控人和车的惯性达到急转弯的目的2、伽利略
2、和牛顿都是物理学发展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巧合的是,牛顿就出生在伽利略去世后第二年。下列关于力和运动关系的说法中,不属于他们的观点是:(A.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匀变速直线运动B.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图4-3-10A.两物体间始终没有相对运动B.两物体间从受力开始就有相对运动C.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属性,即惯性D.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3、质量皆为也的久〃两球之间系着一个不计质量的轻弹簧,放在光滑水平台面上,力球紧靠墙壁,如图4一3—10所示,今用力尸将$球向左推压弹簧,平衡后,突然将力尸撤去的瞬间()A.虫的加速度为"2加B.力
3、的加速度为零C.〃的加速度为"2加D.〃的加速度为乡刃4、如图6所示,物体力叠放在物体B上,〃置于光滑水平面上。〃质量分别为^=6.0kg,za=2.0kg,A.E之间的动摩擦因数"=0.2。在物体〃上施加水平方向的拉力F,开始时/MON,图4-3-10A.两物体间始终没有相对运动B.两物体间从受力开始就有相对运动C.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属性,即惯性D.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3、质量皆为也的久〃两球之间系着一个不计质量的轻弹簧,放在光滑水平台面上,力球紧靠墙壁,如图4一3—10所示,今用力尸将$球向左推压弹簧,平衡后,突然将力尸撤
4、去的瞬间()A.虫的加速度为"2加B.力的加速度为零C.〃的加速度为"2加D.〃的加速度为乡刃4、如图6所示,物体力叠放在物体B上,〃置于光滑水平面上。〃质量分别为^=6.0kg,za=2.0kg,A.E之间的动摩擦因数"=0.2。在物体〃上施加水平方向的拉力F,开始时/MON,此后逐渐增加,在增大到45N的过程中,以下判断正确的是()C.当拉力尸V12N时,两物体均保持相对静止状态D.两物体开始没有相对运动,当Q16N时,开始相对滑动E65、如图所示,在倾角为8的光滑斜劈P的斜面上有两个用轻质弹簧相连的物块A、B,C为一垂直固定在斜面上
5、的挡板。A、B质量均为m,斜面连同挡板的质量为M,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系统静止于光滑水平面。现开始用一水平恒力F作用于P,(重力加速度为g)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若F二0,挡板受到B物块的压力为2吨sin&B.力F较小时A相对于斜面静止,F大于某一数值,A相对于斜面向上滑动C.若要B离开挡板C,弹簧伸长量需达到D.若尺=(必+2沁tan9且保持两物块与斜劈共同运动,弹簧将保持原长6、如图所示,固定在水平面上的斜面倾角为0,长方体木块方质量为必其図面上钉着一枚小钉子,质量为加的小球E通过一细线与小钉子相连接,小球於与P0面接触,且细线与
6、図面平行,木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木块匀速下滑,则小球对木块的压力为零B.若木块匀速下滑,则小球对木块的压力为则os"C.若木块匀加速下滑,则小球对木块的压力为零7>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框架放在水平地面上,一轻弹簧上端固定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小小球的加速度大小为:()A、gB>mA.若木块匀加速下滑,则小球对木块的压力为PagcoseD、C、08、如图甲所示,劲度系数为&的轻弹簧竖直放置,下端固定在水平地面上,一质量为口的小球,从离弹簧上端高力处自由下落,接触弹簧后继续向下运动。若以小球开始下落的位置为原点
7、,沿竖直向下建立一坐标轴ox,小球的速度y随时间广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其中创段为直线,曲段是与创相切于力点的曲线,%是平滑的曲线,则关于久B、C三点对应的x坐标及加速度大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二、实验,探究题(每空3分,共12分)9、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中,采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及车中祛码的质量用M表示,盘及盘中祛码的质量用m表示,小车的加速度可由小车后拖动的纸带由打点计时器打上的点计算出。(1)当M与m的大小关系满足时,才可以认为绳对小车的拉力大小等于盘中袪码的重力。加速度a与质量M的关系,应该做a(2)一组同学在
8、做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实验时,保持盘及盘中袪码的质量一定,改变小车及车中祛码的质量,测出相应的加速度,采用图象法处理数据。为了比较容易地检查出与的图象。(3)如下图(a),甲同学根据测量数据做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