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译作赏析期末论文【推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XI'ANINTERNATIONALSTUDIESUNIVERSITY英文学院本科生学期论文课程名称译作赏析学期2015・2016学号1201011012姓名段欣专业英语任课教师孟利成绩《红楼梦》、《名利场》翻译相关问题byDuanXinSchoolofEnglishStudiesXianInternationalStudiesUniversityXi,an,China20151••考证《红楼梦》一书的五个译名。简要说明Hawkes的译名特色。(30)DreamsintheRedChamberTheDreamoftheRedChamberDreamofth
2、eRedChamberTheRedChamber:DreamADrcamofRedmansionsThestoryoftheStone(霍克斯)首先,霍克斯的翻译表达了对作者的尊重和缅怀,因为《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是位石头谜,他画过石头画,写过石头诗。同时,又是对书屮内容了解透彻,也知道石头在书屮算是一条线索和明显的标志性的东西。因为主人翁贾宝玉是“通灵宝玉”幻化成的,“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的“通灵宝玉”,据考证就是雨花石。雨花石在南京产于“聚宝山”,在六合产于“灵岩山”,所以,曹雪芹把它神化为“通灵宝玉”。曹雪芹写的这本书,从一开始
3、说女姻补天剩下的一块顽石,被丢弃在青坝峰下,后来身入红尘,经丿力了悲欢离合,炎凉世态,一直到顽石归天,全书结束,就是写的一块顽石的故事。霍克斯这样的翻译算是意译,充分理解和还原了此书的内容。2•分析《好了歌》的翻译特色:标题译法、谐咅谐意的特色、诗体的韵味、文化负载词的转译、译节的划分等。(70)《好了歌》是《红楼梦》的点题之作。它“以地地道道的汉语口语和异常明白的人生哲理,揭示了人的存在的根本性矛盾和人的存在的荒谬性,并从宗教的出世角度给予了辛辣的嘲讽”。歌屮以道教的超然态度对屮国儒家传统的功名利禄和伦理问题作了价值上的根木否定。原诗四段,每段第一、二行
4、都是“世人都晓神仙好,惟冇XX忘不了。"霍克思将此译为Menallknowthatsalvationshouldbewon,/Butwith-•won,thavedone,havedone.译诗的音韵如原诗―样整饬和谐,节奏明快,用词也同样浅显晓畅。从形式上看,每行诗基本上有十个音节,分四个咅步,采用抑扬格。押韵比较门然,又比较严格,每小节的一、二、四行押韵,韵尾采用的形式是:aaba,aaca,aada,aaea。读起來比较流畅,富冇节奏感。尾韵“won,done,one”,基木符合原作"好、了、了”的韵脚和意义。可以看出,译者在这首诗上下了很大功夫。特
5、别是“won,done,one”这三个韵脚,因为下文还冇甄士隐和跛足道人的一段对话,谈到“好”和“了”这两个字,译得不好,“好”、“了”这两个字,就没有着落,无法在下文中表达。《好了歌》所涉及的社会问题如功名富贵的追求和伦理问题,如父子夫妻的关系,作为屮国儒家传统思想的核心,一概从道教的超然态度做了价值观上的根木否定。霍译的ingrassygravestheylienow(如今都躺在荒草覆盖的坟墓中)与上句发问连得顺,ofgratefulchildrensaw1ne,eraone(感恩的子女我一个没见过)也更加符合常理。当然,霍译为了押韵倒装较多,在一定程
6、度上影响了句子的流畅。但Eachdaytheygrumblethey,venotmadeenough./Whenthey5veenugh,it'sgoodnighteveryone!(每天抱怨钱不够,够吋就要拜拜了),也不乏幽默。在全诗的语体处理方而,霍译比杨译更加注意到口语化问题。总的看来,霍译注意到在一个更大的交际语境中设计全文,使其脱离一般的语义性翻译的束缚,从而进到了交际性翻译的层次。具体而言,他至少用了人称和标题两种手段。例如,第三节“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屮文的人称是不清楚的,一般都处理成第三人称“他”或“他们”。霍译却变通为第二人
7、称:Thedarlingseverydayprotesttheirlove:/Butonceyou"redead,they'reoffwithanotherone.这样做的优点是不言而喻的。它沟通了作者和读者Z间的情感,使读者能设身处地思考诗中的人生问题。标题上的区别在明显不过。杨译是散体AllGoodThingsMustEnd(—切好事都要完结),属于陈述,含教诲味;霍译是韵体Won-DoneSong(好了歌),音节铿锵,属劝善说唱。就霍译而言,标题的音节数和汉语原文完全吻合,真是难能可贵。不仅如此,它述冇两个更大的作用。一是统率全诗的格律,一是与小说的
8、止文相互印证。然而,引人注目的是,原诗中“神仙”这一•概念、道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