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_灾荒史研究的力作——评《清代至民国时期河南灾害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终稿)

ID:43569393

大小:38.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11

论文_灾荒史研究的力作——评《清代至民国时期河南灾害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终稿)_第1页
论文_灾荒史研究的力作——评《清代至民国时期河南灾害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终稿)_第2页
论文_灾荒史研究的力作——评《清代至民国时期河南灾害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终稿)_第3页
论文_灾荒史研究的力作——评《清代至民国时期河南灾害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终稿)_第4页
资源描述:

《论文_灾荒史研究的力作——评《清代至民国时期河南灾害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终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灾荒史研究的最新力作评《清代至民国时期河南灾害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张胜哲,常城(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河南新乡453007)摘要:《济代至民国时期河南灾害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一书是由苏全有教授、李风华別教授主编的近年来灾荒史研究的最得力之作。该书借鉴于前人,而又突破称人,集众家之长,成一家之功。无论是内容的厚重、思路的清晰、功底的扎实、观点的严密、论据的翔实,均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由于各种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制约,该书在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不足。关键词:灾荒史,环境史,,民国史,生态变迁中图分类号:K250.6文itt标识码:A文章编号

2、:1008—4444(2012)03—0024—03收稿日期:2012-03・15作者简介:张胜哲(1987—),男,内蒙古通辽人,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2010级研究生。2011年3月,线装书局出版了河南师范大学苏全有教授、李风华副教授主编的《清代至民国时期河南灾害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一书,该书内容厚重、成果突出,可谓是近年来灾荒史研究的最得力之作。笔者不揣浅薄,对研读本书中的感悟所得做一梳理,以期引起学界对此书乃至整个灾荒史研究的进一步重视。一、本书的重大成果突破早在20世纪20年代,学界便开始关注对自然灾害的研究,但直至80年代,其成果

3、主要集中在地理学界,史学界对此却缺乏系统的研究。到了80年代后期,随着一批反映自然灾害的文史资料集相继整理问世,灾荒史的研究开始升温,相关著作论文不断涌现,成果丰富。有关河南灾荒的研究也有一些成果出现,但直至本书出版之前,尚未见到其它直接以河南灾荒为研究对象的专著,本书的刊行,历史性地填补了这一空白。本书内容的厚重、思路的清晰、功底的扎实、观点的严密、论据的翔实,均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具体表现如下。(一)史料翔实,内容厚重本书洋洋三十余万字,无一处不是言之有据,史料引用之丰富,着实令人叹为观止。对于一部学术性史学著作而言,以理服人固然重要,可

4、“一切用事实说话”更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史料的充分翔实是衡最其成败优劣的最基本准则。没有充分的史料做支撑,议论只会陷入空谈,以至于虽笔下千言,实空洞无物。本书在精心进行理论构建的同时,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旁征博引,使得各种论点的得出无不建立在大量的史料基础之上。首先,本书对晚清民国时期有关河南灾荒的新闻报道进行了细致的钩引汇总,涉及当时的《大公报》、《申报》、《新华日报》、《民国河南日报》、《河南民报》等数十种报刊。对于如此琐碎的材料而能梳理得一目了然,绝非一日之功,也绝非是治学浮薄之辈所能为的。其次,为了最大限度地掌握第一手的史料,本书著者奔波

5、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河南省档案馆及黄河水利委员会档案馆,参阅原始档案达40件之多。大鼠原始档案的引用,提升了本书的可信度和权威性,而这一切无不是著者汗水的结晶。再者,本书参阅的相关史料汇编50余部、相关论文60余篇、相关专著70余部、相关志书80余部,这一连串的数字,彰显了著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崇高的治学精神。史学某种意义上就是史料学,只有史料的详尽占有,才能从根本上构筑起一部厚重的史学著作。本书既最大程度地运用前人已整理的史料,又最大限度地自我挖掘史料,处处用史料说话,处处用史料证明,史料之翔实,内容之厚重,决非一般可比,实是一部不可多得之力

6、作。(二)见解新颖,不落窠臼翔实的史料,为谱写一部优秀的史作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可如果想真正完成一项杰作,必须具备卓越的史识。可喜的是,本书不仅叙述详尽,而且论点新颖,可谓是察别人之未能察,发别人之未能发,字里行间无不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现兹举数点,以窥全豹。首先,以往学界对“灾荒”一词统而论之,并未做出严格意义上的细致界定。本书分辨指出,“灾”即“灾害”,是指对人类社会自身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或社会环境与条件造成伤害或破坏的现象;“荒”则可理解为“饥荒”,是指灾害打击下所呈现的生产萎缩,物质匮乏,特别是粮食奇缺,经济絮乱,居民生活极度困难,甚至有因

7、饥荒而造成死亡的现象,其核心内容和标准是粮食短缺。显然,灾和荒二者联系密切,一般情况下,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条件,饥荒因灾害而来,但有灾不一定就产生饥荒。灾是形成荒的直接原因,荒是灾情发展的结果。这一对研究对象的重新界定,拓展了研究范围,打破了常规思维,迈出了理论创新的第一步。其次,针对清政府所采取的一系列救灾措施,以往学界受“左倾”思想影响,简单地以“不得力”三字否定。本书在认真探究、细致考察的基础之上,认为总的看来,清代前期清政府非常重视荒政,为克服救荒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法行为,制订了比较具体的处罚措施。尽管救荒过程中岀现的问题并未得到有效的处

8、理,但由于国家和地方财力相对较为充裕,官赈的力度比较大,故大量的灾民尚能得到较为有效的救助。再次,对于每次灾荒所造成的影响,以往学界几乎都是从消极方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正文描述:

《论文_灾荒史研究的力作——评《清代至民国时期河南灾害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终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灾荒史研究的最新力作评《清代至民国时期河南灾害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张胜哲,常城(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河南新乡453007)摘要:《济代至民国时期河南灾害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一书是由苏全有教授、李风华別教授主编的近年来灾荒史研究的最得力之作。该书借鉴于前人,而又突破称人,集众家之长,成一家之功。无论是内容的厚重、思路的清晰、功底的扎实、观点的严密、论据的翔实,均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由于各种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制约,该书在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不足。关键词:灾荒史,环境史,,民国史,生态变迁中图分类号:K250.6文itt标识码:A文章编号

2、:1008—4444(2012)03—0024—03收稿日期:2012-03・15作者简介:张胜哲(1987—),男,内蒙古通辽人,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2010级研究生。2011年3月,线装书局出版了河南师范大学苏全有教授、李风华副教授主编的《清代至民国时期河南灾害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一书,该书内容厚重、成果突出,可谓是近年来灾荒史研究的最得力之作。笔者不揣浅薄,对研读本书中的感悟所得做一梳理,以期引起学界对此书乃至整个灾荒史研究的进一步重视。一、本书的重大成果突破早在20世纪20年代,学界便开始关注对自然灾害的研究,但直至80年代,其成果

3、主要集中在地理学界,史学界对此却缺乏系统的研究。到了80年代后期,随着一批反映自然灾害的文史资料集相继整理问世,灾荒史的研究开始升温,相关著作论文不断涌现,成果丰富。有关河南灾荒的研究也有一些成果出现,但直至本书出版之前,尚未见到其它直接以河南灾荒为研究对象的专著,本书的刊行,历史性地填补了这一空白。本书内容的厚重、思路的清晰、功底的扎实、观点的严密、论据的翔实,均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具体表现如下。(一)史料翔实,内容厚重本书洋洋三十余万字,无一处不是言之有据,史料引用之丰富,着实令人叹为观止。对于一部学术性史学著作而言,以理服人固然重要,可

4、“一切用事实说话”更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史料的充分翔实是衡最其成败优劣的最基本准则。没有充分的史料做支撑,议论只会陷入空谈,以至于虽笔下千言,实空洞无物。本书在精心进行理论构建的同时,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旁征博引,使得各种论点的得出无不建立在大量的史料基础之上。首先,本书对晚清民国时期有关河南灾荒的新闻报道进行了细致的钩引汇总,涉及当时的《大公报》、《申报》、《新华日报》、《民国河南日报》、《河南民报》等数十种报刊。对于如此琐碎的材料而能梳理得一目了然,绝非一日之功,也绝非是治学浮薄之辈所能为的。其次,为了最大限度地掌握第一手的史料,本书著者奔波

5、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河南省档案馆及黄河水利委员会档案馆,参阅原始档案达40件之多。大鼠原始档案的引用,提升了本书的可信度和权威性,而这一切无不是著者汗水的结晶。再者,本书参阅的相关史料汇编50余部、相关论文60余篇、相关专著70余部、相关志书80余部,这一连串的数字,彰显了著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崇高的治学精神。史学某种意义上就是史料学,只有史料的详尽占有,才能从根本上构筑起一部厚重的史学著作。本书既最大程度地运用前人已整理的史料,又最大限度地自我挖掘史料,处处用史料说话,处处用史料证明,史料之翔实,内容之厚重,决非一般可比,实是一部不可多得之力

6、作。(二)见解新颖,不落窠臼翔实的史料,为谱写一部优秀的史作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可如果想真正完成一项杰作,必须具备卓越的史识。可喜的是,本书不仅叙述详尽,而且论点新颖,可谓是察别人之未能察,发别人之未能发,字里行间无不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现兹举数点,以窥全豹。首先,以往学界对“灾荒”一词统而论之,并未做出严格意义上的细致界定。本书分辨指出,“灾”即“灾害”,是指对人类社会自身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或社会环境与条件造成伤害或破坏的现象;“荒”则可理解为“饥荒”,是指灾害打击下所呈现的生产萎缩,物质匮乏,特别是粮食奇缺,经济絮乱,居民生活极度困难,甚至有因

7、饥荒而造成死亡的现象,其核心内容和标准是粮食短缺。显然,灾和荒二者联系密切,一般情况下,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条件,饥荒因灾害而来,但有灾不一定就产生饥荒。灾是形成荒的直接原因,荒是灾情发展的结果。这一对研究对象的重新界定,拓展了研究范围,打破了常规思维,迈出了理论创新的第一步。其次,针对清政府所采取的一系列救灾措施,以往学界受“左倾”思想影响,简单地以“不得力”三字否定。本书在认真探究、细致考察的基础之上,认为总的看来,清代前期清政府非常重视荒政,为克服救荒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法行为,制订了比较具体的处罚措施。尽管救荒过程中岀现的问题并未得到有效的处

8、理,但由于国家和地方财力相对较为充裕,官赈的力度比较大,故大量的灾民尚能得到较为有效的救助。再次,对于每次灾荒所造成的影响,以往学界几乎都是从消极方面

显示全部收起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