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四川卷文综(历史部分)试题解析(精编版)(原卷版)

2015年高考四川卷文综(历史部分)试题解析(精编版)(原卷版)

ID:43558702

大小:1.22 M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10

2015年高考四川卷文综(历史部分)试题解析(精编版)(原卷版)_第1页
2015年高考四川卷文综(历史部分)试题解析(精编版)(原卷版)_第2页
2015年高考四川卷文综(历史部分)试题解析(精编版)(原卷版)_第3页
2015年高考四川卷文综(历史部分)试题解析(精编版)(原卷版)_第4页
2015年高考四川卷文综(历史部分)试题解析(精编版)(原卷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5年高考四川卷文综(历史部分)试题解析(精编版)(原卷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2015年四川高考文综历史解析(精编版)(学生版)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下列选项最能体现这一倾向的是()A.克己复礼B.礼法兼用C.民贵君轻D.选贤举能2.“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隶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来源:Zxxk.Com]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D.三省制经

2、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3.“词”在两宋的发展胜过“诗”,被看作一个时代文学的代表,原因可能有()①节奏感强,形式更为自由,便于抒发感情②对仗工稳,句式齐整,适于言志和述怀③能和乐歌唱,贴近市民生活,群众基础广④不断变革、创新,风格多样,佳作迭出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1893年,驻外公使薛福成在《出使日记》中写道:“总理衙门大臣萃毕生之全力以经理交涉事物者,殆鲜有其人。或以官高挂名,或以浅尝自喜;或骤出骤入,听其自然。一闻《海国图志》《瀛寰志略》两书之名,尚有色然以惊者。”这主要反映了()A.中外交涉事务的减少B.顽固派对洋务的抵制C

3、.立宪思想传播的困境D.洋务人才的匮乏5.图1是法国某报刊登的关于晚清的一场战事的图片。该战事的后果是()A.《南京条约》的签订B.中国西南门户被迫打开C.沙市、重庆等商埠开放D.《辛丑条约》签订名师解读,权威剖析,独家奉献,打造不一样的高考!56.1919年,某新潮社社员暨《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认为:“这些命书,无论然否,要之我的婚事,乃听其主持,不得不看为一生绝大的纪念品”。该事例说明()A.新潮社是一个保守社团B.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C.国人尚未认同西式婚俗D.八字、命书决定时人的婚姻7.1935年国民党

4、五届一中全会通过的《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案》,明确了“建设国民经济,必须为全盘之统制”的政策。该政策()①受国家干预经济思潮影响②消除了列强经济压迫③有利于构建战时经济体制④遏制了官僚资本势力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8.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文初稿作者在听到赞誉声的同时,也因看到一些报刊批评该文“违反中央精神和反对毛泽东思想”,转而安排“后事”:“我已经有思想准备了,我准备要坐牢。”上述材料表面当时()A.社会舆论呈“百花齐放”之势     B.“左”倾束缚亟待突破 C.十一届

5、三中全会精神渐入人心    D.“两个凡是”名存实亡9.《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关于该法的表述,错误的是()A.它是古罗马习惯法的汇编B.它限制了贵族的权力C.它是当时罗马社会的写照D.它不属于罗马公民法10.英国工业革命接近完成之际,卡莱尔在《文明的忧思》中发出感叹:“当整个国家仅仅只在乎金钱和被金钱所主宰的时候,再下一步便不是踏在地上,而是悬在深不见底的深渊上空。”可见,卡莱尔注意到了英国()A.煤矿大量开采导致土地塌陷B.工业革命中社会财富急增C.经济发展与人文精神的对立D.工业革命中人文精神缺失11.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

6、犹太科学家爱因斯坦选择移居美国,放弃愿意为他提供避难所的欧洲国家。悉知该消息时,法国物理学家保罗.朗之万评价道:“这是一个重大事件,其重要程度就如同把梵蒂冈从罗马搬到新大陆一样。”在此,朗之万()A.谴责纳粹德国迫害犹太科学家B.担心欧洲大陆的战争威胁日益临近C.意识到世界科学中心即将转移D.觉察到科学家全球流动为大势所趋12.图2是20世纪50年代朝鲜半岛形势图,该图可以反映出()名师解读,权威剖析,独家奉献,打造不一样的高考!5A.冷战格局的扩展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C.美苏直接对抗D.联合国势力的扩张[来源:学

7、科

8、网]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9、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13题22分,14题30分,共52分。)13.(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结合所学知识,以“交流与联系”为主题,解读材料一。(10分)[来源:学科网]材料二明朝中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或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素,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龚不获”和番

10、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