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554116
大小:885.01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0-10
《2018-2019学年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2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案设计 苏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2.滴水穿石的启示【教材分析】《滴水穿石的启示》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本文是一篇说明事理的课文,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议论文。本文介绍了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滴水穿石”这一奇观的由来,告诉人们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能取得成功的道理。这篇课文的脉络很清晰,第一、二自然段由“滴水穿石”的奇观引出观点:如果我们也能做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第三、四自然段用中外名人靠着“滴水穿石”的精神成就事业的三个事例证明这一观点,并通过“水滴”与“雨水”作对比,从反面进一步说明这一观点。第五自然段揭示“水滴石穿”给予我们的启示。【
2、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知道了很多有很大成就的人,本单元前面几篇写人的文章又为他们学习本文做了很好的情感铺垫。加之四年级所学的《说勤奋》、以及这学期所学的《陶校长的演讲》等文章,学生对说明事理的文章已经有所了解,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对这类课文还是比较喜欢的。而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能够明白虽是同类文章,但表达方式是不尽相同的。【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本文分一个课时进行讲授,提倡把“单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转变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完成学习目标。一篇说理文,如何做到“说理
3、不轻文”,本节教学旨在通过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语言训练,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领悟“滴水穿石”的启示,以文化人。【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2.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滴水穿石的启示。3.引导学生凭借课本具体的语言材料,让学生懂得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7【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凭借课本具体的语言材料,让学生懂得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经过自己的努力,做到目标专一不动摇,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教学难点】抓住文中的重点词
4、句理解文意,领悟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搜集事例,用以说明“滴水穿石”的道理。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更多有关滴水穿石的故事,思考自己在这个故事中所得到的启示。【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情景导入。初读课文,扫清障碍。精读课文,读中品味,学文悟情。品味其中滴水穿石的故事带给同学们哪些启示。【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导案(教师活动)学案(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微课设计指导一、情景导入。出示图片(檐下的一块石头,因为常年被雨水滴蚀,其中有一个很深的洞眼)1学生齐读课题。并且交流:通过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谈谈自己的想法。通过图片的展示,学生们
5、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滴水穿石的巨大作用,为进一步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做铺垫。7.同学们看着这样的一幅图,有什么感想呢?是不是突然觉得只要我们认定了一个目标,并且可以持之以恒的话,我们也许就会实现自己的目标,至少可以离目标越来越近。没错,老师看到这幅图时,也有这样的感受。这是“滴水穿石”带给我们的。2.揭示课文题目:今天我们要来从具体的文本中学习生活中所出现的“滴水穿石”。看看他们是怎么运用的,又是怎样转化为动力的(板书课文题目)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品读第一部分,“滴水穿石”的现象。1.教师投影仪出示:安徽广德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2.设疑:这块石头正中
6、的小洞是怎样形成的呢?3.自由朗读这段话,你对哪些词语的感受比较深?谈谈体会。4.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击出重点词语“接连不断”“总是”“一个地方”“锲而不舍”“1.小组内交流讨论。2.朗读课文3.学生交流。让学生自读自悟,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7日雕月琢”“终于”。并引导学生交流感悟到的内容。三、读中品味,学文悟情。1.过渡:同学们,在作者的眼里,滴水穿石仅仅是一种罕见的自然现象吗?(引导学生得出“滴水穿石”更是一种可贵的精神,是一个人在成功道路上不可忽缺的一种精神。)2.自由读读第3自然段,找一找哪一句话写出了作者的这种想法。3.点击出示下面的句子。你
7、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点出“滴水穿石”1.结合课文列举的三个人——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所在的国籍、所处的时代谈理解,体会作者选材的精神。2.自由读课文。3.齐读课文,悟出精神。4.课前收集一位名人的事例和他的图片。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自己收集的资料介绍给大家吧。(1)围绕“滴水穿石”的精神谈出自己的感想。(2)最好能应用我们课本上刚学的词语或名言。(3)同学上台介绍。1.课内向课外的发散思维。2.三位名人的学习,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理解感悟,既避免了教学
8、的单一、枯燥,又给了学生一个自我展示的机会。3.领悟本课举例。从正反两方面说理的方法。7的精神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