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现实主义文学观的总纲_论睁了眼看_敖忠

ID:43503250

大小:159.54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0-08

鲁迅现实主义文学观的总纲_论睁了眼看_敖忠_第1页
鲁迅现实主义文学观的总纲_论睁了眼看_敖忠_第2页
鲁迅现实主义文学观的总纲_论睁了眼看_敖忠_第3页
鲁迅现实主义文学观的总纲_论睁了眼看_敖忠_第4页
鲁迅现实主义文学观的总纲_论睁了眼看_敖忠_第5页
资源描述:

《鲁迅现实主义文学观的总纲_论睁了眼看_敖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青海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鲁迅现实主义文学观的总纲:《论睁了眼看》敖忠一《论睁了眼看》作于1925年7月22日,初刊于是年8月30日出版的《语丝》周刊第38期,后收入论文集《坟》。鲁迅撰写这篇论文的直接原因是看了“虚生先生所做的时事短评”。“虚生”即徐炳昶(1888—1976),时为北大教授兼女师大讲师、进步期刊《猛进》主编。他在该刊第19期发表《我们应该有正眼看各方面的勇气》一文,又一次引发了鲁迅长久萦怀的关于“国民性”问题的思考,写下了这篇著名的反对“瞒和骗”的思想与文艺、堪称鲁迅现实主义文学观之总纲的文章。对于社会

2、与人生的缺陷,中国人不但向来没有正视的勇气,而且善于想出种种奇妙的逃路和办法来竭力加以回避和掩盖,“瞒和骗”就是对于各种奇妙逃路和办法的总体概括。鲁迅对于这种丑陋的国民性的批判早已熔铸在阿Q这一世界级的艺术典型里。如果说《阿Q正传》是对“瞒和骗”的国民性的总挞伐,那么《论睁了眼看》则侧重鞭挞了由这种国民性所生成的“瞒和骗”的文艺作品。前者是艺术的批判,后者是理性的声讨。“瞒和骗”的文艺在中国由来已久,许多旧戏曲、小说中所反映的“大团圆”的思想就是这种文艺在思想内容方面的一个突出特点。“私订终身后花园,公子落难中状元,衣锦还乡大

3、团圆”几乎成为宋元以降一大批戏曲、小说互相仿造的庸常模式。蔡元培1916年就从中西文学比较中看到了这一点,他说:西人重悲剧、我国重“团圆”,如《续西厢记》中所说张生及第归来与莺莺①团圆之类,之所以有如此处理,盖因“我国人之思想,事事必求其圆满”(《坟·论睁了眼看》,以下未注明出处的均出自本文)。他对“事事必求其圆满”的“团圆主义”甚为不满,第二年又在一次演讲中指出:“《西厢记》若终于崔张团圆,则平淡无奇,惟如原本之终于草桥一梦,始足发②人深省。《石头记》若如《红楼后梦》等,必使宝黛成婚,则此书可以不作。”胡适也不满于中国古代文

4、学中的这种“团圆主义”,他说:“中国文学最缺乏的是悲剧的观念。无论是小说,是戏剧,③总是一个美满的团圆。”从这种认识出发,胡适在其代表性著作《红楼梦考证》中写下了一段力贬诸种《红楼》续书而盛赞高鹗的文字:“高鹗补的四十回,虽然比不上前八十回,也确然有不可埋没的好处,他写司棋之死,写鸳鸯之死,写妙玉的遭劫,写凤姐的死,写袭人的嫁,都是很精彩的小品文字。最可注意的是这些人都写作悲剧的下场。还有那重要的`木石前盟’一件公案,高鹗居然忍心害理的教黛玉病死,教宝玉出家,作一个大悲剧的结束,打破中国小说的团圆迷信。这一点悲剧的眼光,不能不

5、令人佩服。我们试看高鹗以后,那许多续《红楼梦》和补《红楼65梦》的人,那一个不是想把黛玉、晴雯都从棺材里扶出来,重新配给宝玉?那一个不是想做一部`团圆’的《红楼梦》的?我们这样退一步想,就不能不佩服高鹗的补本了。我们不但佩服,还应该感谢他,因为他这部悲剧的补本,靠着那个`鼓担’的神话,居然打倒了后来无数的团圆《红楼④梦》,居然替中国文学保存了一部有悲剧下场的小说!”尽管高鹗对历来的“大团圆”模式破除得并不彻底,但他毕竟于前人有所超越,比某些后来者也高明得多,胡适的称道可谓颇具眼力。“五四”时期,蔡元培、胡适和鲁迅都是“文学革命

6、”的急先锋或坚定支持者,他们强烈地反对旧文学,热情地介绍易卜生,积极地提倡文学写实主义,在学术思想上自然是互相影响的。对旧文学“团圆主义”的批判,除蔡元培、胡适之外尚有王国维、周作人等亦持相同观点,这说明破除这种陈腐、庸俗的文学模式实为“五四”文学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鲁迅的《论睁了眼看》就是在这种历史文化背景下写成的。二指出蔡元培、胡适等早在鲁迅之前已经批判过旧文学中的“团圆主义”,这并不减损鲁迅《论睁了眼看》一文的重要思想价值,相反我们正可以从比较中见出鲁迅批判的独特深刻性和战斗性。首先,鲁迅更深刻地揭示了“大团圆”文学思想

7、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无论蔡元培或胡适,他们对“大团圆”文学思想的批判基本上还都是就文艺谈文艺,较少从改造国民性的高度去考虑问题。鲁迅则不然,他对“大团圆”文学思想的抨击是从批判国民性入手的。他说:“中国的文人,对于人生,——至少是对于社会现象,向来就多没有正视的勇气。我们的圣贤,本来早已教⑤人`非礼勿视’的了;而这`礼’又非常之严,不但`正视’,连`平视’`斜视’也不许。”中国人为什么不敢正视社会、人生?此种性格弱点是怎么造成的?他认为这首先是“孔孟之道”长久的精神统治的结果。中国是一个有漫长君主专制历史的国家,一代一代的“圣

8、君”“贤相”都把封建礼教作为制驭民众的手段,“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早已成为国人共同的心理机制。这也就是胡风先生所说的“精神奴役的创伤”。这种“精神奴役的创伤”一旦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自然就要反映到文艺上来。鲁迅进一步指出:“中国人向来因为不敢正视人生,只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正文描述:

《鲁迅现实主义文学观的总纲_论睁了眼看_敖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青海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鲁迅现实主义文学观的总纲:《论睁了眼看》敖忠一《论睁了眼看》作于1925年7月22日,初刊于是年8月30日出版的《语丝》周刊第38期,后收入论文集《坟》。鲁迅撰写这篇论文的直接原因是看了“虚生先生所做的时事短评”。“虚生”即徐炳昶(1888—1976),时为北大教授兼女师大讲师、进步期刊《猛进》主编。他在该刊第19期发表《我们应该有正眼看各方面的勇气》一文,又一次引发了鲁迅长久萦怀的关于“国民性”问题的思考,写下了这篇著名的反对“瞒和骗”的思想与文艺、堪称鲁迅现实主义文学观之总纲的文章。对于社会

2、与人生的缺陷,中国人不但向来没有正视的勇气,而且善于想出种种奇妙的逃路和办法来竭力加以回避和掩盖,“瞒和骗”就是对于各种奇妙逃路和办法的总体概括。鲁迅对于这种丑陋的国民性的批判早已熔铸在阿Q这一世界级的艺术典型里。如果说《阿Q正传》是对“瞒和骗”的国民性的总挞伐,那么《论睁了眼看》则侧重鞭挞了由这种国民性所生成的“瞒和骗”的文艺作品。前者是艺术的批判,后者是理性的声讨。“瞒和骗”的文艺在中国由来已久,许多旧戏曲、小说中所反映的“大团圆”的思想就是这种文艺在思想内容方面的一个突出特点。“私订终身后花园,公子落难中状元,衣锦还乡大

3、团圆”几乎成为宋元以降一大批戏曲、小说互相仿造的庸常模式。蔡元培1916年就从中西文学比较中看到了这一点,他说:西人重悲剧、我国重“团圆”,如《续西厢记》中所说张生及第归来与莺莺①团圆之类,之所以有如此处理,盖因“我国人之思想,事事必求其圆满”(《坟·论睁了眼看》,以下未注明出处的均出自本文)。他对“事事必求其圆满”的“团圆主义”甚为不满,第二年又在一次演讲中指出:“《西厢记》若终于崔张团圆,则平淡无奇,惟如原本之终于草桥一梦,始足发②人深省。《石头记》若如《红楼后梦》等,必使宝黛成婚,则此书可以不作。”胡适也不满于中国古代文

4、学中的这种“团圆主义”,他说:“中国文学最缺乏的是悲剧的观念。无论是小说,是戏剧,③总是一个美满的团圆。”从这种认识出发,胡适在其代表性著作《红楼梦考证》中写下了一段力贬诸种《红楼》续书而盛赞高鹗的文字:“高鹗补的四十回,虽然比不上前八十回,也确然有不可埋没的好处,他写司棋之死,写鸳鸯之死,写妙玉的遭劫,写凤姐的死,写袭人的嫁,都是很精彩的小品文字。最可注意的是这些人都写作悲剧的下场。还有那重要的`木石前盟’一件公案,高鹗居然忍心害理的教黛玉病死,教宝玉出家,作一个大悲剧的结束,打破中国小说的团圆迷信。这一点悲剧的眼光,不能不

5、令人佩服。我们试看高鹗以后,那许多续《红楼梦》和补《红楼65梦》的人,那一个不是想把黛玉、晴雯都从棺材里扶出来,重新配给宝玉?那一个不是想做一部`团圆’的《红楼梦》的?我们这样退一步想,就不能不佩服高鹗的补本了。我们不但佩服,还应该感谢他,因为他这部悲剧的补本,靠着那个`鼓担’的神话,居然打倒了后来无数的团圆《红楼④梦》,居然替中国文学保存了一部有悲剧下场的小说!”尽管高鹗对历来的“大团圆”模式破除得并不彻底,但他毕竟于前人有所超越,比某些后来者也高明得多,胡适的称道可谓颇具眼力。“五四”时期,蔡元培、胡适和鲁迅都是“文学革命

6、”的急先锋或坚定支持者,他们强烈地反对旧文学,热情地介绍易卜生,积极地提倡文学写实主义,在学术思想上自然是互相影响的。对旧文学“团圆主义”的批判,除蔡元培、胡适之外尚有王国维、周作人等亦持相同观点,这说明破除这种陈腐、庸俗的文学模式实为“五四”文学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鲁迅的《论睁了眼看》就是在这种历史文化背景下写成的。二指出蔡元培、胡适等早在鲁迅之前已经批判过旧文学中的“团圆主义”,这并不减损鲁迅《论睁了眼看》一文的重要思想价值,相反我们正可以从比较中见出鲁迅批判的独特深刻性和战斗性。首先,鲁迅更深刻地揭示了“大团圆”文学思想

7、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无论蔡元培或胡适,他们对“大团圆”文学思想的批判基本上还都是就文艺谈文艺,较少从改造国民性的高度去考虑问题。鲁迅则不然,他对“大团圆”文学思想的抨击是从批判国民性入手的。他说:“中国的文人,对于人生,——至少是对于社会现象,向来就多没有正视的勇气。我们的圣贤,本来早已教⑤人`非礼勿视’的了;而这`礼’又非常之严,不但`正视’,连`平视’`斜视’也不许。”中国人为什么不敢正视社会、人生?此种性格弱点是怎么造成的?他认为这首先是“孔孟之道”长久的精神统治的结果。中国是一个有漫长君主专制历史的国家,一代一代的“圣

8、君”“贤相”都把封建礼教作为制驭民众的手段,“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早已成为国人共同的心理机制。这也就是胡风先生所说的“精神奴役的创伤”。这种“精神奴役的创伤”一旦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自然就要反映到文艺上来。鲁迅进一步指出:“中国人向来因为不敢正视人生,只好

显示全部收起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