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496872
大小:4.07 MB
页数:74页
时间:2019-10-08
《产业集聚的碳减排效应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学校代码:10276学号:151210554EastChinaUniversityofPoliticalScienceandLaw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论文题目:产业集聚的碳减排效应研究姓名王明春学科、专业产业经济学(全日制)研究方向产业结构指导教师徐大丰论文提交日期2018年4月15日1产业集聚的碳减排效应研究(摘要)专业:产业经济学研究方向:产业结构作者姓名:王明春指导教师:徐大丰2006年,中国碳排放总量首次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国。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到2014年,中国的碳排放量
2、已经远高于美国。碳排放量及其增长率的居高不下一直使我国承受着沉重的国内外舆论压力。降低碳排放既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国际担当要求,也是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如何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有效碳减排是学界研究的重要问题。考虑到能源结构的刚性、产业结构调整的长期性,本文研究产业集聚对碳减排的作用,为我国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提供政策性建议。本文从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论证产业集聚对碳减排的影响。论文第一章对综述产业集聚与碳排放的有关理论与实证研究成果。论文第二章研究了产业集聚影响碳排放的机理与过程,为后文实证模型做好铺垫。论文第
3、三章以空间基尼系数作为衡量产业集聚水平的指标,在计算出我国26个行业的空间基尼系数后,发现中国目前存在显著的集聚现象,且呈总体稳中有降的变动态势,中、高度集聚行业比重降低。同时,本文以IPCC推荐的方法计算出我国碳排放总量,结果发现在2005-2014年这十年间,中国碳排放规模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总量处于较高水平,碳排放量较高的行业主要是是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压延加工业等重工业和一些规模较大的轻工业。第四章为本文的实证部分,本文以空间基尼系数作为核心解释变量,技术创新、行业
4、规模、能源消费结构、环境规制强度和外商投资水平作为控制变量,碳排放总量为被解释变量,先构建了静态面板数据模型,对2005至20141年26个行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静态回归,选择固定效应模型,随后建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产业集聚对碳排放的影响是线性的,产业集聚、环境规制对中国工业碳排放总量的降低具有积极作用,技术创新对碳排放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行业规模、平均外商投资对碳减排的作用并不显著。产业集聚程度的提升有利于促进碳减排,这一发现可以对我国产业的空间布局提供有益的参考;由于技术创新对碳排放
5、有正向的促进作用,所以在低碳经济导向下,低碳技术进步应该成为未来我国技术创新的方向;以低碳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将有利于我国低碳产业体系建设;环境规制强度的提升可以倒逼企业减排,这是碳减排长效机制的微观保证。[关键词]:产业集聚;碳排放;空间基尼系数2TheEffectofIndustrialAgglomerationonCarbonEmissionReduction(Abstract)Major:IndustrialeconomicsResearcharea:IndustrialstructureAuthor:
6、WangMingchunAdvisor:XuDafengIn2006,China’stotalcarbonemissionssurpassedtheUnitedStatesforthefirsttime,becomingtheworld’slargestcarbonemitter.Afternearlyadecadeofdevelopment,China’scarbonemissionshavebeenmuchhigherthanintheUnitedStatesby2014.Thepersistentlyhi
7、ghlevelofcarbonemissionsandtheirgrowthrateshavecausedChinatobearheavydomesticandinternationalpublicpressure.ReducingcarbonemissionsisnotonlyaninternationalrequirementforChinaasaresponsiblepower,butalsoarequirementforhigh-qualitydevelopment.Underthepremiseofm
8、aintainingeconomicdevelopment,effectivecarbonreductionisanimportantissueforacademicresearch.Consideringtherigidityofenergystructureandthelong-termadjustmentofindustrialstructure,thispaperstudies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