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沧桑六十年_从前三十年教训看后三十年经验

新中国沧桑六十年_从前三十年教训看后三十年经验

ID:43492414

大小:1.14 MB

页数:7页

时间:2019-10-08

新中国沧桑六十年_从前三十年教训看后三十年经验_第1页
新中国沧桑六十年_从前三十年教训看后三十年经验_第2页
新中国沧桑六十年_从前三十年教训看后三十年经验_第3页
新中国沧桑六十年_从前三十年教训看后三十年经验_第4页
新中国沧桑六十年_从前三十年教训看后三十年经验_第5页
资源描述:

《新中国沧桑六十年_从前三十年教训看后三十年经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党史研究与教学2009年第6期(总第212期)新中国沧桑六十年:从前三十年教训看后三十年经验张太原[摘要]新中国60年来,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总的来看,前30年积累的主要是教训:过早地放弃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统制一切,不注重改善人民生活;没有高度重视发展生产力,大搞阶级斗争。后30年昭示的主要是经验:思想解放与实践创新相结合;尊重知识与尊重劳动相结合;强化国家观念与培育市民社会相结合;增强综合国力和改善人民生活相结合;维护社会稳定与渐进的改革相结合;独立自主与融入世界相结合;模仿与创造相结合;保持党内活力与发挥党外积极性相结合

2、;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相结合;理想和现实相结合。无论是教训和经验都是对历史研究所构建的历史的一种认识,自然是见仁见智。[关键词]社会;经济;人民生活;改革开放[中图分类号]K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08(2009)06-0004-07沧海桑田,新中国60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60年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以改革开放为分水岭,前30年曲折停滞,后30年快速飞跃。就亲历者来说,60年可能弹指一挥间,但是历史的脚步却曾是那样的沉重。无论坎坷还是坦途,都留下了深深的脚印。历史是现实的镜子,但是人们又是那么容易淡忘。中

3、国是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但似乎中国人又是最不重视历史的。比如,文革给一些人的伤痛还未愈合,而另一些人却开始高呼再来一次文革。再如,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实行市场经济以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似出乎中国人的意料,但是人们却至今仍蒙在鼓中。这些都说明对60年的历史进行一次清理是多么的重要。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只有真正地了解过去,才能更好地面向未来。一、前30年的教训从1949年到1978年,尽管也有好的方面,也有好的时候,但是,总的来说是曲折和失误。其中的教训自然很多,这里只论及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过早地放弃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由新民主

4、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但是,中国共产党人最初的设想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对稳定、相对独立的社会发展阶段。关于这个阶段所需要的时间,毛泽东和其他领导人大致有这样几种说法:几十年、二三十年、一二十年、十五年。然而,由于国内环境的变化和苏联过渡理论的影响,党的领导层逐渐改变了最初的设想,到1953年,中国共产党人终止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提法,开始了向社会主义的急速过渡。最后仅用3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这种过渡。如何看待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思想的变化?4新中国沧桑六十年:从前三十年教训看后三十年经

5、验到底是最初的设想符合马克思主义,还是改变后的思想,即急速过渡思想符合马克思主义?对此,前几年学界曾有激烈的争论。有些人拘泥于对马克思主义个别词句的搬用,把一些不同于旧说的观点,简单地斥之为非马克思主义;把一些主张以发展生产力的视角去分析党的政策、方针、理论的观点,简单地斥之为庸俗的生产力论。这实际上不是研究历史的方法,更无助于历史问题的解决。是不是庸俗的生产力论,要看有没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政党执政的条件,如果在社会主义性质政党已取得政权的情况下,仍然不顾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片面地追求生产关系的提高,那就很难摆脱民粹主义

6、的色彩。一般地说,考量一种政治思想或建设方案,应坚持两个标准:一要看它是否反映了客观实际和社会发展内在要求;二要看它实施的结果是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历史的进步。考量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思想,必须结合50年代初中国社会发展的情况来研究。在50年代初的中国,历史的客观实际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什么呢?这可以由一组数字来说明。在1952年,各种经济成分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是:国营经济占19.1%,合作社经济占1.5%,公私合营经济占0.7%,个体经济占71.8%,资本主义经济占6.9%。从这组数字至少可以得出这样三点

7、结论:一是当时中国的生产力还很落后,基本上还是一个农业国;二是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不起关键作用,它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毛泽东语);三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开始居于领导地位。这三种情况加上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就是中国50年代初的具体国情。根据这种特殊的国情,显然得不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结论。我们再来看向社会主义的急速过渡,有没有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呢?对此,研究者常常引用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的成果来说明。按一般的说法,到1956年底一五计划已提前完成。这期间,全国社会总产值增长了61.1%;其中工业总产值增长了84%,平均每年递增

8、19.6%;农业总产值增长了32.3%,平均每年递增4.8%;国家财政收入增长了50%;人民生活方面,职工工资平均提高了28%,农民的收入提高了24.3%。根据这些数字,不同的研究者往往得出不同的结论。但是,在利用它们时有这样几种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