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488646
大小:318.61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10-08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几点思考_宋俊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文化遗产2015年第2期*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几点思考宋俊华[摘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就是要确保非遗的生命力。非遗是一种在特定情境下的世代传承的活的精神实践,代际性、实践性、活态性、情境性是其本质特点。要确保非遗的生命力,就确保非遗能够按照自己所是的方式存在和发展。数字化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改变了非遗的存在生态和人们对待非遗的观念。数字化技术进入非遗保护,不只是非遗的一种存储、展示、宣传和教育的外在手段,而且具有内化为非遗自身方式的合法性和可能性。数字化技
2、术只有真正内化成非遗自身的存在和发展方式,才能真正发挥确保非遗生命力的作用,这是非遗数字化保护发展的基本趋势。[关键词]非遗数字化保护合法性可能性〔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890(2015)02-001-08和挑战?数字化技术是非遗保护的一种外在手段一、非遗数字化保护所面临的问题还是非遗生存的一种内在方式?或者,数字化技术是否会像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那样,成为非遗数字化保护就是利用数字化技术来保护所谓压垮非遗的最后一根稻草?非遗、确保非遗生命力的一种实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
3、遗产数字化技术是一种信息处理技术,即将许多公约》指出,非遗“‘保护’指确保非物质文化复杂多变的信息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字、数据,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再以这些数字、数据建立起适当的数字化模型,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把它们转变为一系列可以进入计算机的二进制代传承(主要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②码的技术。数字化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显然,对非遗的“确认”、“立档”、“研究”、“保术、智能技术和信息传播技术的基础。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主要通数字化技术的出现和
4、大量运用,大大改变了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等只是是保护人们传统的生产、生活和娱乐方式,也改变了非非遗的具体措施,确保非遗“生命力”才是非遗遗的文化生态和人们保护非遗的观念。正如尼葛保护的核心。所以,检验非遗保护成功与否的关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所指出那样,“计算机键是要看非遗是否仍然具有生命力。①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那那么,数字化技术究竟如何影响或介入非遗么,数字化技术究竟为非遗保护带来了哪些机遇[作者简介]宋俊华(1968-),陕西富平人,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文化遗产传承与数字
5、化保护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广东广州,510275)*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非遗保护与文化生态保护保护区建设研究”(项目批准号:14JJD850002)的阶段成果。①[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15页。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宋俊华、王开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80页。1保护的,是通过改进非遗的保护措施来实现?还的数字化?第四,如果说数字化保护是一种合法是通过内化成非遗生命的组成部分来实现?这是的、具有
6、可能性的非遗保护选择,那么,这种选两种不同性质、不同方向、不同程度上的非遗数择能否持续以及持续发展的趋势是什么?数字化字化保护。如果说前者以通过外力、手段干预来的非遗档案馆、资源库、网站、博物馆、图书馆、开展非遗保护的话,后者则重要通过内力、内容展览馆、教材等是非遗数字化保护的终极方式,优化来确保非遗的生命力。还是其中的环节?数字化技术能否优化、部分代目前有关非遗保护数字化的实践和研究,倾替非遗口传、身授、意会的传承方式?数字化技向于把数字化技术作为一种外力、手段干预的方术能否恢复或重构非遗的生态和文化意义?数字式,通过改进非
7、遗具体保护措施来保护非遗,强化技术能否为非遗保护发展提供前瞻性的趋势研调技术性。总体而言,非遗数字化保护的实践和判?第五,非遗数字化保护是否有标准以及在什研究,目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和问题:么范围和层面上可以建立标准?非遗数字化保护一是比较重视非遗数字化保护的实践问题,对非标准是否会带来非遗发展的根本性变化,能否以遗数字化保护的原则、原理等问题关注较少;二它为基础建立起一种既体现文化多样化又具有共是在非遗数字化保护实践上,比较重视数字化技同操作标准的非遗数字化保护模型?术在非遗的保护措施如“确认”、“立档”、“研究”、“
8、保存”、“宣传”、“弘扬”等中的运用,强二、非遗数字化保护的合法性调用数字化技术为非遗建立档案库、资源库、网站、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教材等,而对如非遗数字化保护是必要的吗?是否具有合法何把数字化技术内化成非遗自身的传承方式和生性?存方式,却较少关注。三是在非遗保护措施的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